四月的湖南慈利县浸润在春的笔触里,新破膜的烟苗如同翡翠簪子斜插在覆膜垄间,嫩叶上凝结的晨露折射着熹微曙光。
薄雾如轻纱漫卷的田野间,网格技术员们化作跃动的音符:时而屈膝俯察烟苗破膜萌发的生长韵律,指尖在叶脉间丈量春的刻度;时而躬身示范打孔放苗的标准动作,沾满泥土的手掌与烟农布满老茧的掌心交叠成知识的桥梁。他们用沾着晨露的笔记本记录生长密码,以沾满春泥的胶靴丈量振兴之路,在阡陌交织的网格里,用科技兴农的故事书写着网格里的动人故事,晕染出春耕图景中最温暖的光斑。
温度计里的春耕智慧
三月上旬,一场突如其来的“倒春寒”让整个烟区笼罩在料峭寒意中。网格技术员王镫苇站在田埂上,望着灰蒙蒙的天空,眉头紧锁。作为许家坊片区负责人,他深知眼下正是烟苗移栽的关键时期,可这反常的低温天气给移栽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
更让王镫苇忧心的是,他负责的网格片区内,来自湖北的老烟农向双喜始终固执地坚持着老家的移栽方式,全然不顾烟站推广的“井窖式移栽”技术。
“向叔,这‘井窖式’能保地温,最适合我们这边的气候......”王镫苇不止一次耐心解释,可老向总是摆摆手:“我种了二十多年烟,还能不懂这个?我一直都是这么种的。”
这天夜里,王镫苇辗转难眠。窗外淅淅沥沥的雨敲打着窗户,他突然想起办公室里那支土壤温度计。一个念头闪过脑海:何不让数据说话?第二天一早,他带着温度计来到向大叔的田里。
(王镫苇用温度计向烟农示范井窖式移栽优点)
“向叔,咱们做个实验。”王镫苇在传统移栽穴和井窖式移栽穴里各插入一支温度计,“让事实说话。”老向将信将疑地蹲在田埂上,看着两支温度计在寒风中轻轻晃动。
半小时后,两支温度计上的读数出现了明显差异:井窖式移栽穴内的地温比传统穴高了整整3.2℃。这个数字让老向瞪大了眼睛,王镫苇耐心解释:“井窖就像个保温瓶,能减少热量散失。再加上我们配套的地膜覆盖,保墒保温效果更好。”
老向沉默了很久,突然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泥土:“小王技术员,是我老顽固了。你教教我那个井窖式怎么弄。”阳光下,老向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那是农民对土地最朴实的信任。
这个春天,温度计不仅测量出了土壤的温度,更融化了传统观念与新技术的隔阂。在接下来的移栽工作中,王镫苇发现越来越多的烟农开始主动咨询井窖式移栽技术,而老向更是成了新技术的义务宣传员,用他的话说:“种地这事儿,还得相信科学。”
二十三载的烟田笔记
网格技术员刚勇已经在慈利的烟地工作了二十三个春秋。不管工作的烟站如何变更,他始终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随身携带一本笔记本。封面上“烟事记录”四个大字,见证了他与这片土地的不解之缘。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是刚勇常挂在嘴边的话。翻开他的笔记本,每一页都密密麻麻记录着网格内烟农的详细信息,网格内每位烟农的烟地位置、肥料施用量、移栽方式等,都在他的笔下跃然纸上。
自岩泊渡片区移栽工作开始以来,他每天带着笔记本穿梭在网格内的每一块烟田。当发现烟农的移栽方式存在问题时,他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蹲在田埂上,掏出笔记本现场作画。
(刚勇通过笔记讲解井窖式移栽方式)
“老徐,你看这个。”刚勇指着本子上栩栩如生的示意图,“你家的苗栽得太浅了,根须都露在外面,就像人穿衣服没系扣子。”简单的线条勾勒出烟苗的根系状态,旁边标注着“建议覆土厚度5厘米”的字样。老徐眯着眼睛看了半晌,一拍大腿:“你这画得真明白!”
刚勇的笔记本不仅记录着技术要点,更承载着他对这片土地的感情。翻到本子最后几页,是一幅完整的网格地图,上面标注着每一户烟田的位置、面积和特色。他说:“这些地就像自己的孩子,哪个长得好,哪个需要照顾,都得记在心里、写在纸上。”
二十三年如一日,刚勇用最朴实的方式诠释着农业技术推广的真谛。如今,在他的带动下,所有烟站的年轻技术员都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而那些泛黄的纸页上,不仅留下了岁月的痕迹,更记录着一个农业技术员对土地的深情。
从学校到田埂的成长之路
清晨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办公桌上,负责甘堰和溪口片区的网格技术员杨柳正认真地修改着今晚“金叶夜校”的讲义。作为烟草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这是他管理网格的第四个月,也是他第六次为烟农们讲课。看着PPT,他不由想起第一次为烟农讲课的情景。
那是二月的一个雨夜,杨柳站在烟农中间,手中的笔记本微微发抖,投影仪的光束里能看到细小的尘埃在飞舞。“井窖式移栽技术的要点是...”他机械地念着PPT上的文字,声音干涩得像晒了一整天的烟叶。那晚的课草草结束,他看着PPT里标注的事项,第一次体会到理论和实践的差距。
之后,站里的老技术员走到哪,他就跟到哪。在育苗大棚里,他看到通过装盆扯苗,相对于传统的装筐扯苗,烟苗的成活率会更高,他立马记录到自己的PPT里。
他开始把更多时间花在田间地头,笔记本上记满了烟农们遇到的实际问题。晚上回到宿舍,他就翻出专业书籍,寻找解决方案。渐渐地,他的讲义里多了许多来自本地的真实案例。
(杨柳为烟农开展“金叶夜校”培训)
到了第六次讲课,会议室里座无虚席。杨柳打开PPT,指着昨天在烟农李炎初家地里拍的照片。“大家看,这是老李家前天移栽的苗子,大家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烟苗萎蔫吗?”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杨柳解释道,就像在田间指导时那样自然。
杨柳知道,自己终于找到了专业知识和实际生产的结合点。从照本宣科到因地制宜,从怯生生的毕业生到烟农口中的“小杨技术员”,这四个月的成长,比四年的大学生活教会了他更多。
回到宿舍,杨柳在笔记本上写下新的感悟:“技术推广不是单向传授,而是要在泥土里扎根,在问题中生长。”窗外,月光下的烟田泛着银色的波浪,就像他正在展开的新的人生篇章。
一个网格就是一方责任田。慈利烟草创新构建的“党建+网格”服务体系,将全县13个产烟乡镇精准划分为33个网格,这些网格不仅是技术传输的“神经末梢”,更是产业振兴的“活力细胞”——网格技术员以“田埂当讲台、地膜作教案”的零距离指导模式,开展覆膜起垄标准化示范、移栽管护全周期护航。如今,33个网格已化作33条“金色纽带”,串联起“田间课堂+专业烘烤+分级服务”的完整产业链,用精细化服务在阡陌纵横间书写出“小网格撬动大增收”的乡村振兴答卷。
宁良君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