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的广袤田野间,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耕画卷正徐徐展开。作为传统山地烟叶产区,慈利县近年来大胆革新,探索稻田烟叶种植与水稻轮作模式,以“保规模、提质量、稳增收”为目标,走出了一条绿色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让中央一号文件在武陵山区落地生花。
“烟稻轮作”破解粮烟争地
(杨柳铺稻田烟区烟叶)
武陵山脉腹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曾孕育了品质优良的山地烟叶,然而,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传统山地烟叶种植面临多重挑战:地块分散、机械化程度低、水土流失风险加剧,加之劳动力成本攀升,产业规模难以突破。
2023年起,慈利县积极响应中央“稳粮保供”号召,瞄准低海拔稻田资源,创新推出“烟稻轮作”模式。每年3月至7月种植烟叶,8月至11月种植水稻,实现“一田两收”。这一模式既破解了烟粮争地矛盾,又通过水旱轮作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病虫害,形成“以烟促稻、以稻养烟”的生态循环。
在零溪镇燕子桥村,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的“烟稻轮作服务队”成为农户的坚实后盾。目前,全县稻田烟种植面积已突破0.7万亩,带动烟叶年产量增长15%,水稻亩产稳定在500公斤以上。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强调“严守耕地红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慈利实践正是这一精神的生动体现。烟稻轮作不仅提高土地复种指数,还通过烟叶产业反哺粮食生产,每亩稻田综合产值提升至8000元以上,真正实现“钱粮双丰收”。
“井窖移栽”激活科技动能
(零溪镇井窖式移栽现场)
走进慈利县零溪镇,一排排直径20厘米、深15厘米的圆形井窖整齐排列,烟苗被精准植入其中,覆土后仅留顶叶在外。这便是慈利县全面推广的“井窖式移栽”技术。
与传统露天移栽相比,井窖式移栽通过营造局部小气候,使烟苗成活率从80%提升至98%以上,缓苗期缩短3-5天,有效规避春季低温多雨天气影响。为确保技术落地见效,慈利县组建了由30名农技骨干构成的“移栽质量督导组”,分片包干深入田间。
“每个井窖的深度、株距必须严格达标,膜下滴灌系统要与移栽同步配套。”稻田烟专班农技员卓毅峰手持测量尺,逐块田验收指导。通过“统一供苗、统一技术、统一管护”的标准化流程,烟苗整齐度达95%以上,为提高烟叶质量奠定基础。
与此同时,慈利县通过机制创新激活发展动能。全县建立“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13个产烟村实现技术培训、农机共享、销售渠道“三覆盖”,带动1000余户农民人均增收4000元。
“绿色循环”赋能持续发展
(网格技术员正在田间放置绿色防控物资)
在岩泊渡镇大安烟田示范区,农技人员定期巡查田间,通过人工观测土壤墒情和烟叶长势,结合气象预报灵活调整管护措施;高峰病虫害测报点与无人机飞防相结合,确保防控精准高效。
“现在每一步都讲究科学,连浇水施肥都有标准流程!”烟农潘金初感慨。未来,随着产业升级需求,慈利县计划逐步引入智慧育苗、气象数据实时采集、智慧烘烤等数字化管理模式,通过技术迭代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提升管理效能。绿色发展的理念始终贯穿慈利县的实践。烟稻轮作区全面推行绿色防控技术,太阳能杀虫灯、蚜茧蜂生物防治替代化学农药,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替代传统化肥。监测数据显示,项目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增0.2%,农业面源污染减少30%。这片土地不仅焕发产业活力,更吸引着年轻人回归。“90后”新农人马超大学毕业后返乡承包200亩烟田,通过直播带货年销富硒大米5万斤。“政策好、技术新,种田也能闯出名堂!”慈利县已培育新型职业烟农400余人,45岁以下青年占比达35%,为产业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针对农户担心的自然风险和市场波动,慈利县推出“烟稻轮作专项保险”,保费财政补贴70%,覆盖冰雹、洪涝等主要灾害;同时联合农商行、长沙银行等多个银行开发“烟农贷”,发放低息贷款超1000万元,破解资金周转难题。在稳产保供基础上,慈利县推动烟稻产业向精深加工延伸。富硒稻米、玉米、红薯等衍生产品走俏市场,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1000万元
从山地到稻田,从传统到现代,慈利县以烟稻轮作为笔,以科技兴农为墨,在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上挥洒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站在新的起点上,慈利将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让更多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慈利经验”。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正朝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阔步前行!
(杨娟)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