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与铁路的“化学反应”重塑未来出行

通信与铁路的“化学反应”重塑未来出行

来源:鲁网 2025-04-17 10:3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当复兴号以350公里时速穿越辽西平原,锦州南站在车窗外一闪而过。但在无形的电波世界里,一场通信与交通的深度“化学反应”正悄然发生。辽宁移动打造的全国首个5G-A“三载波聚合+智算”高铁示范网络,为京哈线注入数字活力,也为交通强国战略写下创新注脚。

技术突围让“不可能”变为“可能”。高铁通信面临“大站距、高时速、多遮挡”三大挑战。京哈高铁锦州段采用“RRU功率共享+高增益天线”方案,通过动态功率分配与智能波束赋形,实现信号覆盖从“点式”到“线式”的跨越。这种突破不仅破解了行业难题,更验证了中国在特殊场景下的技术创新能力。在新疆,乌鲁木齐高铁站通过5G-A网络升级,成为“极速互联”标杆。旅客进站即可畅享高速网络,AR导航、智能寄存等应用让传统枢纽变身智慧服务综合体,展现通信技术赋能交通的无限可能。当通信技术跨越物理限制,高铁便从单纯的运输工具升维为数字时代的流动枢纽。

体验升级让交通工具变为数字载体。当列车上4K直播流畅无碍,1.5Gbps的峰值速率正重塑出行经济。高铁不再只是运输工具,而是流动的数字经济载体。在乌鲁木齐高铁站,5G-A网络助力游客实时分享旅途、精准定位商铺、获取云端资讯,让“数字化触点”成为旅游体验的新起点。这种“速度革命”催生新业态,以国铁济南局青岛站为例,该站推出的智能安检系统集智能判图、集中判图和开包处置三大模块,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自动识别行李中的违禁物品,检测准确率超过98%,不仅大幅缩短了安检时间,还有效提升了安检的准确性和效率。这些高新技术正将出行体验提升至全新维度,重构人们对“出行”的认知边界。

全域开花让科技创新融入铁路血脉。从智能检测系统守护轨道安全,到“北斗+5G”精准定位列车;从大数据优化调度,到机器人替代高危作业,科技创新已渗透铁路全领域。其中,成都局防追尾预警系统缩短应急反应时间,呼和浩特铁路局攻克钢轨焊接难题……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中国用创新思维重构现代交通文明的生动实践。站在锦州南站站台,动车组与5G信号同向飞驰。这不仅是交通基建的升级,更是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生动写照。

从京哈线到全国路网,从通信技术到数字经济,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正书写创新融合的中国故事,引领出行迈向更智慧的未来。

(王刚、赵倍、周泽平)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