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2日,一列满载旅客的D887次列车从昆明南站驶向老挝万象,标志着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开行迎来两周年。中老铁路,以累计发送旅客191万人次、覆盖全球112个国家和地区的亮眼成绩,成为中老两国人员往来的“加速器”、经贸合作的“催化剂”、人文交流的“融合剂”,生动诠释着“一带一路”倡议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强大生命力。
从“单向联通”到“双向奔赴”,客流增长见证合作热度。两年来,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的“人气”持续攀升,第二年较第一年发送旅客增加44.3万人次,增幅达60.2%,跨境旅客量达48.7万人次,日均出入境人数从初期300人次跃升至最高1300人次。为响应旺盛的出行需求,铁路部门不断优化运力配置:西双版纳至琅勃拉邦间列车从每周4天加密至6天,跨境席位从250个增至390个;昆明南至万象列车运行时间压缩至9.5小时,口岸通关时间最短仅需50分钟,磨憨铁路口岸成为外籍旅客入境云南的核心通道。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中老两国居民探亲、旅游、经商的频繁互动,更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这条黄金通道的高度认可。
从“交通动脉”到“文旅纽带”,串联名城激活发展动能。当清晨的阳光洒在普洱的茶园,傍晚的灯火已照亮琅勃拉邦的夜市——中老铁路串联起昆明、西双版纳、琅勃拉邦、万象等旅游名城,让“朝发夕至”的跨境旅行成为现实。“坐着动车游老挝”“坐着动车游云南”的文旅新业态蓬勃兴起,沿线景区、酒店、餐饮消费增长超35%,东盟国家赴西双版纳旅游订单同比激增2.5倍。列车上,中老双语广播、融合两国风味的“友谊咖啡”、傣族舞与老挝占芭舞的即兴互动,让车厢成为文化交流的微缩舞台。这条铁路不仅缩短了地理距离,更拉近了民心距离,让两国人民在领略山水之美的同时,深切感受彼此的文化魅力。
从“硬件联通”到“软环境升级”,服务优化彰显中国担当。作为“一带一路”旗舰项目,中老铁路的成功不仅在于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更在于服务体系的“软升级”。铁路部门推出“免签引导服务队”,边检效率提升30%;列车配备中老英三语标识、双制式电源插座,满足多元需求;今年一季度,日均发送旅客3570人次,跨境客流保持在900人次以上,“100%始发正点率、99%终到正点率”的可靠运行,成为国际联运的标杆。更深远的影响在于,铁路沿线的物流、商贸、农业等产业加速融合,老挝的咖啡、泰国的水果、中国的建材通过铁路高效流通,形成“中老铁路经济带”的雏形,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注入新动力。
从“两国牵手”到“区域共赢”,黄金通道勾勒未来蓝图。中老铁路的实践证明,互联互通是破解发展瓶颈的关键钥匙。两年来,这条铁路不仅让昆明到万象“山不再高、路不再长”,更辐射至泰国、越南、缅甸等12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成为联通内外、双向互济的重要枢纽。随着西双版纳至琅勃拉邦列车区段延长至普洱、新增纳堆站等便民举措落地,铁路网络正不断织密,为更多沿线城市带来发展机遇。正如列车上中老两国旅客共庆生日的场景所示,中老铁路承载的不仅是客流与货流,更是两国人民对共同发展的期待与信心。
两周年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用稳定的运行、不断攀升的数据、持续优化的服务,书写着“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互利共赢的新篇章。当车轮继续在中南半岛的青山绿水间飞驰,这条黄金通道必将释放更大潜力,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注脚,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
(高宇轩)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