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水上古城:以"静"为美,解锁反向旅游的"文商旅"密码

聊城水上古城:以"静"为美,解锁反向旅游的"文商旅"密码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4-15 16:1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反向旅游”成为年轻人旅行新趋势的当下,游客愈发青睐避开人潮、探索小众文化目的地。位于山东省的聊城水上古城,凭借其“城中有水、水中有城”的独特风貌、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近年来的文旅创新实践,正成为反向旅游的热门选择。近日,聊城大学逆旅拓境先锋队深入这座江北水城,探访其如何以“古韵新生”的姿态吸引游客,并探索其背后的发展逻辑。

一、古城独特优势: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

聊城水上古城始建于北宋时期,拥有千年历史。古城以1平方公里的方形格局为核心,被6.3平方公里的东昌湖环抱,形成“城湖一体”的奇观。其核心地标光岳楼,与黄鹤楼、岳阳楼并称中国三大名楼,历史地位显赫。

团队经过调研发现,聊城水上古城发展反向旅游的优势显著。古城“城中有水、水中有城”的风貌独特,东昌湖湖水清澈,周边景色优美,为游客提供绝佳休闲环境。同时,古城内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吸引众多文化爱好者探寻。与过度商业化的古城相比,聊城水上古城保留了原汁原味,没有千篇一律的旅游纪念品商店和嘈杂的酒吧街,当地居民依然生活在古城中,使得古城充满烟火气。此外,聊城市交通便利,古城内基础设施完善,物价亲民,为游客提供便利。

团队成员调研聊城中华水上古城

二、创新实践:业态活化与沉浸式体验

为适应反向旅游需求,聊城水上古城近年来通过“微改造、精提升”策略,推动历史文脉与现代体验融合。实施“业态活化”项目,打造“山东手造精品馆”,汇集非遗工坊,展示传统技艺。汉服换装馆等沉浸式项目让游客“穿越”时空,体验古城风情。同时,依托节日策划特色活动,如“祥龙贺岁”系列活动、灯光秀、民俗表演等,吸引大量游客。古城引入统一支付系统,开发“景点联票”产品,提升游览便利性。东昌湖景区通过智慧水文监测系统实时调控水质,实现生态与旅游的双赢。

在调研中,团队随机采访了多位游客,发现“静谧”“深度”“文化归属感”是高频关键词。来自北京的游客李女士表示:“相比热门古镇的喧嚣,这里更适合慢游。清晨在湖边散步,午后逛逛手造馆,晚上看一场实景演出,行程充实却不匆忙。”大学生王同学则对非遗体验印象深刻:“我尝试了葫芦雕刻,亲手制作的作品成为旅行中最特别的纪念品。”值得注意的是,古城周边交通网络的完善为反向旅游提供了便利。2021年起,“发现新聊城”自驾游线路串联起东昌湖、曹植墓、黄河森林公园等景点,吸引京津冀鲁豫等地游客自驾探访。

三、多方面影响: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协同发展

反向旅游的兴起为聊城水上古城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在经济方面,游客数量增加带动了古城内商业活动的繁荣,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同时带动了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文化方面,游客的到来使聊城的历史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古城加强文化建设,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丰富游客体验。在社会方面,反向旅游提升了古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了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四、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尽管发展势头良好,古城仍面临挑战。团队经过调研发现存在的问题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如何平衡保护与开发需持续探索,部分老街商户反映客流集中在节庆时段,平日运营压力较大。另一方面,游客体验质量下降。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古城在非节庆时段也面临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压力,游客体验质量有所下降。古城的停车场在旅游旺季时常出现车位紧张的情况,部分公共厕所卫生条件有待提升,游客服务中心的接待能力也接近饱和。此外,古城内的部分商业业态同质化严重,缺乏深度体验项目,难以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

对此,聊城大学逆旅拓境先锋队提出了一系列举措,包括升级基础设施:扩建停车场,增加车位数量,并引入智能停车管理系统。对公共厕所进行全面改造,提高卫生标准,并在游客密集区域增设移动厕所。提升游客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增加服务人员数量,延长服务时间,并引入智能导览系统,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深入挖掘聊城的历史文化内涵,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深度体验项目。例如,打造以聊城抗战历史为主题的红色教育旅游线路,让游客通过参观纪念馆、聆听历史故事、参与模拟战斗场景等方式,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推出以聊城传统手工艺为主题的体验工坊,如东昌葫芦雕刻、木版年画制作等,让游客亲手制作工艺品,带走独特的聊城记忆。开发夜间旅游产品:利用古城的夜景资源和文化特色,打造沉浸式夜间旅游项目。例如,举办夜间灯光秀、实景演出、夜市等活动,让游客在夜间也能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开发夜间游览路线,如“古城夜色探秘”等,通过灯光照明和讲解引导,让游客感受古城在夜色中的独特魅力。举办特色旅游节事活动:定期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节事活动,如聊城美食节、运河文化节等,通过活动的举办吸引大量游客,提高古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活动策划中注重游客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让游客在活动中留下美好的回忆,从而成为古城的“自愿传播者”。“两河文化”整合战略:将黄河与运河旅游资源通盘规划,推出一系列“红色文化”“健康医养”等主题线路,并借助大数据优化客流分布。

聊城水上古城的案例表明,反向旅游并非简单的“冷门打卡”,而是通过文化挖掘、业态创新与生态保护,打造差异化体验。这座江北水城以“水”为脉,以“文”为魂,在历史与现代的交织中,为游客提供了一方远离喧嚣的净土,也为同类古城的文旅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正如聊城市文旅集团负责人所言:“古城的每一次蜕变,都是对历史的尊重与对未来的期许。”在反向旅游的浪潮下,这座“漂浮在水上的博物馆”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书写着文旅融合的新篇章。(图片由聊城大学 夏宁 王一睿 王娜提供)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