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和煦的风轻轻吹拂状元湖,为早起之人准备的早餐店陆续出摊,独属清晨的烟火气在街头巷尾逐渐升腾,位于状元湖公园旁的“百信南杂店”也拉开卷闸门,迎来了新的一天。一位身着太极服的常客熟稔地进店打招呼:“张姐,帮我留了货没有?”老板张丛梅一边细细整理着卷烟陈列,一边从柜台后拿出熟悉的品牌微笑应答,“放心!昨天送到的,我们这你一直可以放心......”
就是这样一间不到40平方米的小店,成为了附近居民最信赖的“便民港湾”,也见证着华容烟草多年来对诚信经营、志愿服务、终端建设三位一体的精心耕耘。
守店十二载 信任照初心
(客户经理帮助改善店铺环境)
“我是2013年开始守这个店的,最开始连个遮雨棚都没有,自己撑了把伞,货是托人带回来的。”回忆起创业初期,张丛梅笑着摇了摇头。“那时候丈夫在外跑运输,我想着在家能做点生意,顺带照顾孩子。”她靠着勤快、踏实和对“诚信”两个字的执着,从街角起步,一守就是十二年。
十二年里,小店换了招牌、换了货柜,唯独没换的,是她对顾客的那份真诚。早期商品陈列杂乱、货品销售缓慢,张丛梅十分头疼。客户经理白杨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张丛梅的那天下着雨,她正忙来忙去为货物盖上篷布,“她说‘柜子可以旧,但东西要摆得干净整齐’,那句话让我印象很深。”白经理回忆道。2018年,张丛梅接触到“终端规范化建设”的新理念,华容烟草的客户经理帮助她重新规划店面结构、设计货架动线、优化灯光布局,还安装了智能POS终端,原本拥挤的小店瞬间焕然一新。“那年我第一次觉得,这不是小买卖,是正经生意。”久而久之,周边的熟客、老街坊都成了她的朋友,邻里谁家小孩过生日、哪户人结婚要备烟酒,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她。
后来,每年“百信南杂店”都会在客户经理的指导下微调陈列、更新货品,她的店也连续两年被评为“星级终端示范户”。“其实大家都一样开小店,但有心去打理,就能让它变得更‘有样子’。”张丛梅笑着说。
情在细微处 小店成“驿站”
夏天有冰水、饭冷了有微波炉、手机没电还可以充电——张丛梅的小店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环卫工人、快递小哥们的“歇脚地”。“他们也不容易,户外跑了一圈,口干舌燥的,能坐一会儿、喝口水、热个饭,我这点小地方就当是他们的驿站。”张丛梅说到。热水壶、板凳、充电器、小药品、临时寄存……从提供便利到传递关爱,这些小细节温暖着每一位路过的人。
2023年起,在华容烟草的推动下,张丛梅将店铺正式挂牌为“636志愿驿站”,店内设有应急药箱、雨伞、饮用水等服务设施,不定期开展“便民宣传”“防诈骗讲堂”等活动,成为社区内第一个“志愿服务终端”。在社区的群聊中,每次有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张丛梅都是第一个响应,主动参与街道的环境整治、节日物资发放,还在儿童节那天给附近小学的孩子们送去图书和学习文具。
“我不是大老板,但我也希望我的店,能带来点温暖。”张丛梅用一家小店,生动地诠释了邻里街坊之间的温情。
手艺来致富 不负好春光
(张丛梅在编织竹伞)
除了经营小店,张丛梅还有一门老手艺——竹编。竹条在他手中上下翻飞,不一会儿就编出一个造型独特的小篮。她偶尔会将这些自制的竹编制品摆在店门口,售卖贴补家用,也成了小店独有的风景线。
“这些都是我小时候跟我爸学的。”她说,做竹编不能急,要一丝一缕耐心地来。
华容烟草的客户经理们发现了她的一技之长后,多次帮她在节庆节点宣传竹编礼品,反响不错。“每年三月三那阵子,装着鸡蛋和地米菜的竹编小提篮卖得最好,好几位客户提前来预定。”说起这些“副业”的小惊喜,张丛梅就像打开了话匣子,能和大家聊上许久。
竹编不仅延续了乡土文化,也为她的经营注入了新活力。华容烟草正计划将这种“传统技艺+终端”的融合形式作为特色案例,在更多农网零售终端推广。“这不是手艺,这是故事。”客户经理白杨说,“每一根竹条都藏着生活的温度。”
不惑之年守一方柜台、十二载春秋做一门生意、十年如一日服务街坊,张丛梅早已不是那个刚开店时茫然的小女人,而是邻里口中靠谱的“张姐”。“别人觉得我们做小生意的很辛苦,但我一直觉得,有人记得你,有人信得过你,就是最大的安慰。店不在大小,只要守得住人心,就能走下去。”张丛梅感慨道。
总有人在尘烟中执着守望,一丝不苟的陈列、一杯热水的温情、一只竹篮的匠心——张丛梅用行动书写着平凡而伟大的奋斗史。华容烟草与零售户的同行之路,也延展在每一处春风所至的烟火中,用责任与服务陪伴每一家小店走得更暖、更远。
(易小扬、张潭越)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