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玛干沙漠系上了“绿围脖”

塔克拉玛干沙漠系上了“绿围脖”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4-15 10:3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图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民丰县锁边林草带。

阿力木江摄

图为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的后河坝沙漠阻击区。

新华社记者 王 菲摄

图为新疆和田地区光伏产业园的“沙戈荒”光伏项目。

新华社记者 丁 磊摄

2024年12月9日,和田地区民丰县的麦麦提在承包的沙地里挖大芸。

新华社记者 王 菲摄

2024年11月28日上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随着最后10米沙地栽上胡杨、梭梭、红柳、玫瑰花苗,长达285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空白区顺利实现锁边“合龙”。

如果从空中俯瞰,可以看到一条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屏障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蜿蜒,勾勒出漂亮的绿色轮廓,塔克拉玛干沙漠仿佛系上了一条“绿围脖”。这是世界上最长的环沙漠绿色生态屏障,是中国生态治理创新举措的新成就。

近半个世纪,历经数十万人的努力,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终于被“围”了起来。这一奇迹的背后,使用了怎么样的创新技术?发生了多少令人感动的故事?近日,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3个数字背后的“时空画像”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的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横亘于新疆中部的天山山脉以南。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治理有多难?

作为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年向前移动100多米的纪录,治理难度很大。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陈亚宁说,极度干旱的气候、强大和持续时间很长的风力、细到无处不在无所不到的沙粒让“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防沙治沙成为‘难中之难’‘艰中之艰’”。

如果从时空的维度进行梳理,可以用3个数字为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这一绿色超级工程进行“画像”:

3046公里——这是绿带周长。从中国地图上,人们可以感受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广阔: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总面积33.7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2个河南、3个江苏或浙江、4个重庆、5个宁夏。

46年——这是耗费的时间,相当于一个人的大半生。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战略决策,包括新疆在内的“三北”地区开启大规模荒漠化治理进程。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数十万人在1.6万多个日夜搏斗沙海,堪称当代“愚公移山”。

2023年6月,“三北”工程攻坚战正式打响。其中,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被列为“三北”工程的三大标志性战役之一。当年底,依托“三北”工程,已有2761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建成,剩下约285公里的空白区大多位于风线、风口、风沙路径上,而且所处区域水资源匮乏,是南疆风沙危害最深、条件最恶劣的区域。

2024年7月,《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总体方案》通过论证,与其配套的资金、用水、用地等“九条措施”出台,突出以系统集成措施打响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人力物力财力得以集中,区域联防联治全面推行。

7000万亩——这是植绿面积。40多年来,新疆依托“三北”工程在风沙危害区域植树7000多万亩,相当于3个北京市或7个上海市的面积。过去30年,新疆人工绿洲面积由6.5万平方公里增至10.67万平方公里。

为什么要耗费如此之巨的人力、财力和时间成本锁住沙漠?

新疆南疆的喀什地区、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等地,人们长期饱受风沙肆虐之苦。而且,威胁并不只是眼前,东面相邻的库姆塔格沙漠有与塔克拉玛干沙漠会合的风险。一旦两大沙漠“牵手”,将更大挤压人们的生存空间。

此外,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区域分布着全国2/3的风沙口,是北方风沙活动最频繁、灾害最严重的沙尘源区。每年春季,来自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姆塔格沙漠的沙尘进入河西走廊后,叠加来自瓜州、玉门等戈壁地区及巴丹吉林、腾格里沙漠的沙尘,在河西走廊“狭管效应”作用下向东迁移,进而影响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阻沙防护带全面锁边‘合龙’,将有效阻止沙漠继续向外移动。”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卢琦说,“这不仅能防护沙漠周边的农田、牧场和人居环境,也有利于减轻京津冀沙尘暴发生频率和强度。”

创新模式背后的治沙智慧

面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复杂多变的风沙路径与生态特质,治沙工程秉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的治理理念,采用工程治沙、生物治沙、光伏治沙等科学治沙的模式分类施策。从种树种草到打草方格、再到铺架光伏电板,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完成的治沙使命,总是不乏新创造。

工程治沙使用了“中国魔方”草方格治沙技术。

工程治沙主要适用于水资源匮乏的区域,通过增加地面粗糙度起到削减风力、阻挡沙粒作用,能有效降低风沙的搬运能力。草方格是工程治沙的一种主要方式,被国外称为“中国魔方”,是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设出方格状的沙障。

貌似简易的草方格,却是沙区摸索出的“治沙神器”。根据沙地性质和原材料来源等,不同地区因地制宜有不同的技术标准。在民丰县,当地人经过无数次试验,在树枝、石头、稻草、麦草、棉花杆和尼龙网等材料中选择了芦苇,实践证明成本低、施工快、效果好。

而在风力强、沙量较大的区域,则多采用高立式沙障。材料多用塑料网布、秸秆、混凝土栅栏等,最常用的材料还是芦苇。这种沙障埋得比草方格深,露出部分超过1米高,用铁丝将芦苇编织成帘,每隔数米用木桩固定。一排排高立式沙障与风沙正面对抗,能大大延缓沙丘移动。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部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当地还创新地采用了一种间隔治沙的新方式。间隔治沙是一种通过在沙漠中设置间隔性的治沙措施来阻止风沙侵蚀和土地荒漠化的方法。为提升防沙治沙成效,2024年若羌县联合新疆林科院在防沙治沙上共同探索新的治理模式——“间隔”治沙。间隔治沙具体是将草方格沙障与高立式沙障捆绑成“组”,通过调整草方格沙障施工面积和“组”与“组”之间间隔距离,达到削弱风力、降低风速、拦截沙粒、固定流沙、抑制沙丘前移的效果。该治理模式在治理同等面积沙化土地时,不仅有效提高了施工效率,更能有效降低投入成本。

生物治沙主要依靠沙生植物。

沙生植物是优化沙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提高生物多样性的“急先锋”。如今,沙区普遍依照“以水定绿”策略,科学搭配乔、灌、草。在绿洲外围沙漠边缘育草覆绿,在绿洲前沿地带种植胡杨、梭梭、红柳等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在绿洲内部地带建设农田防护林网。

为了让植被更丰富,科研人员几十年来遴选出梭梭、红柳、骆驼刺等一批适应环境生长的本土植物。红柳根根相连、盘根错节,并与沙石紧紧缠绕。同样被广泛种植的还有梭梭、四翅滨藜等沙生植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根系发达,通过滴灌方式很快就能扎根。这些植物像守卫大漠生态家园的哨兵,形成抵御风沙的军团。

光伏治沙主要借力新能源光伏技术。

近年来,西部地区广泛发展光伏发电项目。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等沙区,发展这类工程还有更多的生态效益。在产生清洁能源的同时,一排排光伏板相当于高立式沙障,可以降低风速、削弱风流沙的挟沙能力,而清洗光伏组件的水可以灌溉植被,形成绿地。

在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当地通过光伏发电、抽取地下浅层苦咸水,滴灌种植梭梭等植物,造林成活率达80%以上。

今天,机械化、智能化治沙工具和新技术大量应用,治沙效果不断提高。

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防风治沙站,一台国产智能机器人按照预设规划路线在沙漠中穿梭,挖坑、播种、覆土……每天能完成数十亩沙地植绿任务,效率是传统人工种植的数十倍。

“人工智能发展可以使治沙更加高效、精准;机器人技术应用也可使在更复杂、恶劣自然条件下进行治沙成为可能。”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高鑫说。

治沙致富带来的长久效益

现在,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一条治沙致富双赢、绿起来富起来相结合的沙产业之路正在徐徐延伸。

40多岁的麦麦提·麦提赛伊迪曾经觉得,沙子是他这辈子最想远离的东西。去年年底,他却主动申请从村里承包了700亩沙地,打算用红柳和大芸填满锁沙绿带周边的地块。

他家所在的和田地区民丰县是受风沙侵袭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为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持续治沙,当地按照“谁投资、谁种植、谁受益”的原则,把国有未利用土地划转村集体管理,村里再把地承包给农户。

政府做了很多基础性工作,比如通电、供水、修路等,农户只需平整沙地、铺设滴灌带,就能种上红柳、梭梭、红枣、沙枣等沙生植物。

“红柳能把沙子压住,大芸能卖钱,用水量都不大。”麦麦提·麦提赛伊迪说,“去年收获几百公斤鲜大芸,纯收入差不多1万元。”大芸也叫肉苁蓉,多年生沙生植物,有较高药用价值。

在防沙治沙的实践中,民丰县积极探索“生态+经济”双赢模式,让治沙成果切实转化为群众增收的“金钥匙”。一方面,群众通过承包防沙治沙用地,赚取补贴的同时,发展沙产业,实现增收致富。目前,全县7个乡镇419户,承包沙化土地面积4.07万亩,按照全县3.15万农业人口算,可实现人均可利用土地1.3亩。另一方面,防沙治沙工程直接吸纳当地大量劳动力参与就业,提供就业岗位600余个,人均日薪达200元,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增收。

“治沙见效益,才能更长久。”和田地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骆爱科说,得益于自治区出台的资金保障、生态用水等政策激励,和田地区已有8277户群众承包41.2万亩沙地,14家农民合作社和33家企业参与防沙治沙。

今年央视春晚,两位来自于田县的小姑娘阿依沙·买吐地和阿米娜·买吐地给主持人尼格买提送上了一罐正宗的于田沙漠玫瑰,这份礼物也是于田县沙产业发展的代表之一。

“以前到处都是沙漠,现在都是玫瑰,变成了美丽的风景,前来旅游的也变多了,农家乐也火了起来。”奥依托格拉克乡兰干吾斯塘村村民买哈扑司汗·买提玉素甫是两位孩子的妈妈,去年她也开始尝试种植50亩的沙漠玫瑰,因为不仅花开时间长收益好,还能改善生态环境。

于田沙漠玫瑰在春晚的亮相,让买哈扑司汗·买提玉素甫对沙漠玫瑰未来发展充满更多期待:“以前大家提到和田可能想的是沙漠,以后应该就能想起我们的沙漠玫瑰!”她憧憬着。

从硕果累累的阿克苏苹果林,到遍地花开的于田县玫瑰花基地,再到新疆杨、红柳、西梅交错而立的麦盖提县生态林,沙区特色经济植物种植红火,带动了加工、贮藏、运输等产业发展。通过政府引导,鼓励全民参与,和田地区以群众主体治沙与致富紧密结合,鼓励群众参与沙化土地治理,种植生态经济林沙枣、西梅、开心果、红枣、红柳接种肉苁蓉等多元沙产业,将沙漠化治理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深度融合。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全球机制项目官员姜佑昌说,中国在土地恢复和防治荒漠化方面的丰富经验为其他项目提供成功借鉴,同时,中国还积极通过分享相关技术、提供金融支持等方式,为推动全球荒漠化防治贡献中国方案。

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局局长瓦莱丽·希基表示,中国的治沙故事是一个展现如何更好发展的典范,让其他国家看到了未来的图景,以及实现这一图景的路径。“这是通往成功的路线图。”瓦莱丽·希基说。

(本报记者 杨俊峰)

【责任编辑:赵双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