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时代课题下,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寻艺”团队深入郯城县胜利镇,开展为期3天的琅琊草编非遗专项调研。团队成员通过深度访谈非遗传承人、沉浸式参与草编制作、实地考察产业发展,系统梳理了这项传统技艺的历史文脉与当代价值。调研不仅聚焦于草编工艺的技法传承,更深入剖析了其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市场萎缩、传承断层等现实困境。团队创新性提出"非遗+文创"的转型升级方案,通过产品设计创新、传播方式革新等路径,为这项延续数百年的传统技艺探寻可持续发展之道,其研究成果将为地方非遗保护与活化利用提供实践参考。
探访非遗传承人 聆听草编故事
在郯城县胜利镇,团队成员拜访了多位琅琊草编老艺人。据传承人介绍,琅琊草编以当地特有的琅琊草为原料,经过收割、晾晒、编织等十余道工序,制成草帽、蒲扇、收纳筐等生活用品,其技艺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草编不仅是手艺,更是老一辈人的记忆。”一位老艺人一边演示编织手法,一边向队员讲述草编背后的民俗文化。
沉浸式体验技艺 感受匠心传承
为更直观地理解草编工艺,团队成员跟随传承人学习基础编织技法。从选材、搓绳到编织成型,看似简单的步骤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技巧。“编一个草帽要花一整天,稍不留神就会编歪。”参与体验的学生感叹道。通过亲手实践,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传统手工艺的精细与不易。
把脉发展困境 探索创新方案
调研发现,琅琊草编目前面临传承人老龄化、产品市场需求萎缩、机械化冲击等挑战。团队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超70%的年轻人对草编技艺“了解但不熟悉”,而传统产品的实用性与设计感成为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对此,团队提出“非遗+文创”的转型思路,建议结合现代审美开发家居装饰、时尚包袋等新产品,并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拓宽传播渠道。
“我们希望用年轻人的视角,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团队指导教师表示,后续将联合学校设计专业师生,协助开发琅琊草编文创产品,并计划通过校园非遗工坊、文化节等活动推广这一技艺。此次调研成果也将形成报告,为地方非遗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倪敬轩、斯凡、郭晨洁、郭致玮、乔瑞琪、任柯佳
指导老师:郭露佳、姬佩佩、王天琦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