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张祺:微软迎来50周年,回望初心,砥砺前行!

微软张祺:微软迎来50周年,回望初心,砥砺前行!

来源:鲁网 2025-04-14 13:0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微软庆祝50周年之际,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AI亚太区总裁张祺博士以22年亲历者视角撰文,深情回顾了微软“予力全球每一人、每一组织,成就不凡”的使命传承,并揭示了技术革新背后的无尽创新精神。张祺博士在文章中写道:“微软五十年的非凡历程是一段充满勇敢创新、突破自我和令人难忘的历史。未来成功的关键在于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及其他尖端技术,持续推动人类进步,为社会创造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以下为张祺博士《微软迎来50周年:回望初心,砥砺前行!》文章:

今年的4月4日,微软迎来了意义非凡的50岁生日,我的内心充满感慨。自 2002年加入微软,这份荣誉便深深植根于心,随着岁月流转,愈发珍惜这段旅程。

回首往昔,不禁感慨万分。在个人电脑尚未普及的年代,微软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发掘了软件的无限潜力,并通过划时代的操作系统,将计算机带入千家万户。多年来,微软始终秉承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坚持不懈向前迈进。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推动了行业的进步;每一次团队协作,都汇聚着无尽的智慧与激情,共同朝着目标奋进。

唯一不变的是那份我们肩负的使命——予力全球每一人、每一组织,成就不凡,创造更多科技的无限可能。

记忆中,总部雷德蒙德8号楼的画面依然清晰。创始人比尔・盖茨先生曾在此孜孜不倦地探索创新,旁边的“比尔湖”静谧安然,见证了无数改变世界的创想诞生。这种求知若渴、勇于创造的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不断突破自我,迈向更广阔的未来。

在微软,我们团队取得了诸多令人骄傲的成就。我们成为了 GPU/CUDA 加速 DNN 训练领域的行业先锋,成功达成了295倍的加速效果,为相关技术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尤其在手写识别技术方面,我们将错误率从75%降低到了不到1%,实现了质的飞跃,并得到了盖茨先生的认可。

加入微软是我年少时就怀揣的梦想,而这一切源于我读了《未来之路》(作者:比尔·盖茨)这本书。正因如此,当盖茨先生在作为微软全职员工的最后一天发来邮件,认可我们团队在平板电脑领域的创新成果及积极影响时,那一刻对我意义非凡。盖茨先生给我的回复邮件中说,“看到这个真是太棒了。这让我在微软最后一天感到很高兴!微软致力于将平板电脑推向主流市场,而这项出色的工作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些经历对我来说,不仅是极大的荣耀,更是一段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宝贵经历。

在庆祝微软成立50周年之际,微软首席执行官萨提亚·纳德拉感慨万千:“每当我思考微软如何在一个原本没有固定市场价值的行业中,历经数十载仍保持着重要的影响力时,我意识到其中的关键在于——每当技术范式发生变革之际,我们总能抓住机遇,不断重塑自我,从而确保始终为客户、合作伙伴和员工创造价值、保持相关性。而今天,我们正在以全新的方式再次实现这一目标。”

在微软的发展历程中,许多难忘的Ship-it (新产品发布)时刻记忆深刻,见证了创新的力量、合作的深远影响,以及微软人不断拼搏的精神,以及一些难忘的时刻:

·微软AI CEO穆斯塔法首次访华,为微软与中国业界搭建了一座沟通与合作的桥梁。他深刻阐述了技术进步与协作共赢的重要性,为微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在谈到微软50周年时表示:“和许多人一样,我与微软的初次接触源于早年的计算机记忆。从《Encarta百科全书》到IE浏览器,微软的技术如同魔法一般,为我打开了通往广阔信息世界的大门,让一切触手可及。今天,我们以同样的初心,致力于为新一代实现这一愿景。通过人工智能的力量,我们探索知识的边界,激发无限的创造力,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减轻生活中的负担,为过度运转的大脑注入平静与清晰。微软始终引领技术的自我革新,开启新的科技时代。而如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欣喜地迎接这一变化。”

·必应在中国的十年历程,从最初的默默无闻到如今成绩斐然,彰显了坚持与创新的力量。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打造卓越的搜索体验,必应携手合作伙伴不断探索新方向,创造了诸多价值,成为科技行业创新的典范。

·2018年,微软虚拟广告中国团队勇夺全球黑客马拉松冠军,这一突破性成就展现了团队非凡的创造力与协作精神。他们凭借前沿技术交出亮眼答卷,不仅为微软未来战略提供了新思路,更在微软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站在50周年的重要节点,我们既向过去的成就致以敬意,更满怀期待,携手迎接下一个50年, 未来的成功关键在于善用人工智能及其他技术,不断推动人类进步,并为社会带来深远的积极影响。微软五十年非凡历程,成就了一段充满勇敢创新、突破自我和令人难忘的历史,让我们共同祝愿微软,在下一个50年,再创辉煌!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