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事纠纷是基层法院常见的案件类型,如何妥善处置、平缓化解家庭矛盾、维护家庭和谐?
近年来,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人民法院将柔性司法理念与“以和为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构建“专业化审判、社会化协同、多样化服务”的家事审判机制,该院70%以上的家事纠纷以调解撤诉方式结案。
专业赋能,打造家事审判“精工坊”
近年来,寿宁法院以“愈疗家事司法”为切入点,引入圆桌审判、巾帼调解、心理修复等机制,让家事审判有法理又有情理。
“今天,我们不评判婚姻中的对错,先来聊聊你们各自在家庭生活中的‘委屈’。”在一起离婚纠纷中,寿宁法院家事审判团队用了这样的“开场白”,法官循循引导当事人卸下心防,好好“发泄”,找出婚姻裂缝后,再以法理情进行调和修补,努力化解家庭矛盾,护住亲情。
寿宁法院建设“心”形圆桌法庭,以“座谈式”布局打破传统庭审对抗格局,配套家事调解室、心理疏导室等特色功能区,打造柔性化审判场所,营造和谐、温馨的庭审环境,为情感修复奠定基础。
发挥女性“柔性”优势,寿宁法院成立叶兴娇法官工作室,组建巾帼家事审判团队,建设斜滩人民法庭家事调解分中心,集中化解家事纠纷。2024年以来,全院审结离婚、抚养、赡养等家事纠纷314件,以调解、撤诉方式结案250件,平均审理周期24.42天。
同时,寿宁法院完善心理疏导协作机制,邀请具备心理咨询专业知识的人民陪审员和家事网格员参与案件调解,提供心理疏导服务200余人次,促成102个濒临破裂家庭重归于好,在离婚案件中发出《关爱未成年人提示手册》,督促监护人履行监护责任。
协同共治,构建纠纷化解“同心圆”
针对家事网格员与家庭教育特派员在人员、职能上重叠率较高问题,2024年10月,寿宁法院与县妇联探索建立家事家教“一肩挑”机制,重新选聘79名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背景和家庭教育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担任家事网格员兼家庭教育特派员,协助法院开展家事纠纷调查、调解、家庭教育指导、心理疏导等个性服务,打通促进家庭和谐稳定“最后一米”。聘任以来,“一肩挑”人员共参与家事案件调解33件,调撤率近80%,受益人数达700余人次。
寿宁法院与民政、妇联、司法等部门签订家事调解协议,建立常态化交流沟通机制,召开家事改革机制联席会议2次,研究处置疑难复杂家事纠纷68件;联合检察院、司法局、人社局等建立民事支持起诉工作协作机制,依法保护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成功调解1起检察院支持起诉的九旬老人8名子女赡养费纠纷案件,保障“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此外,寿宁法院还创设人大代表驻庭调解机制,既利用代表自身公信力,提高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案件调解质效,又通过驻庭方式让代表深入了解基层矛盾纠纷,提升履职能力,共促司法公正。2024年以来,邀请人大代表参与家事纠纷处置130余件次,家事案件连续两年“零上诉”。
延伸服务,架设司法为民“连心桥
“《冤家·亲家》小品非常有意思,融合了冯梦龙断牛案、精准扶贫、婚约彩礼等元素,普法形式很新颖。”在下党村“宪法进乡村”活动现场的观众说道。
为让普法宣传更接地气,寿宁法院创新“廊桥巡回审判点”“赶圩说法”“诉服餐车”等工作机制,结合文化三下乡、美丽乡村公益行等活动,将普法现场搬到闹区集市、廊桥回廊、田间地头。针对群众关心关注的彩礼问题,在新媒体平台推送涉婚姻、彩礼典型案例,推出《家和万事兴》《高额彩礼起纷争》等原创普法情景剧32期。
“我娶的越南媳妇跑了,我想离婚,怎么申请?”“我已经离婚了,但是没说抚养费问题,还能要吗?”“判决离婚后,孩子现在想跟爸爸,能改不?”在法院日常来电来访中,此类法律咨询较为常见。为让群众得到更加便捷、专业的解答,寿宁法院结合全市法院诉服“村村通”建设,对全县196个行政村的现有设施进行智能化改造,全覆盖铺设“法官e联”解纷平台,群众只需拨打热线,即可视频连线法官为其答疑解惑。2024年以来,该平台为群众提供离婚、抚养费给付、抚养权变更等法律咨询70余次。
此外,寿宁法院还建立“红黄蓝”三色回访机制,区别标记涉家暴、子女抚养等家事案件中存在的情感障碍及风险隐患,制作回访帮教清单,组建妇联、教育、社区等联合回访小队,通过上门、电话、微信等方式,及时回访跟踪34件家事案件后续执行及当事人心理变化情况,防止矛盾复发。(寿宁法院 陈香玉、陈科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