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六点,位于广西龙州甘牛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甘牛公司”)养殖场的龙州县现代数字化生态奶水牛示范园里,工人开始操作挤奶机生产线,机器便自动完成挤奶作业。
“公司现存栏奶水牛3500多头,日产奶量可达5吨。”甘牛公司养殖场场长赵全飞介绍,“随着奶源不断稳定,我们还将不断扩大生产能力,发展乳业加工链,促进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龙州县在产业转型、强链补链、联农带农、科技赋能等方面发力,把培育养牛特色产业作为实现兴边富民的着力点之一,推进“养牛致富”,加快兴边富民。
走上奶水牛养殖及产业链拓展“新赛道”
“哞,哞……”一声声牛叫声此起彼伏。
3月27日上午,龙州县金龙镇在立丑村举行代养奶水牛项目启动仪式,40头毛色光亮、耳戴编号标牌的奶水牛先后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走下卡车,成功入驻立丑村养殖基地。
“我们这批代养奶水牛饲养周期为4个月,每头牛保底增重160斤以上,增重部分甘牛公司按每斤10元进行计算和回购,养殖4个月不够160斤的,公司也按160斤计算回购。每头牛保底有1600元的增收,增重越高收入越高。”立丑村养殖基地负责人廖吉兴开心地说。
这是龙州拓展奶水牛养殖的一个缩影。
在传统的肉牛养殖基础上,为何转向奶水牛养殖及产业链拓展的新路子?
地处桂西南边陲的龙州有着悠久的水牛养殖历史,水牛是龙州农户用于耕田的劳动工具,给农户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同时人们对水牛的养殖比较熟悉,也对水牛有特殊的感情。
而另一方面,随着消费升级、产品创新、需求结构变化等市场需求增长因素驱动,我国牛奶市场需求旺盛。
破困局,开新局。龙州县因势推进“养牛致富”行动,抓住关键时机推动全县养牛产业由肉牛养殖向奶水牛养殖拓展,产业链向乳业加工转型。
作为龙头企业之一,甘牛公司自2018年到龙州投资建设养牛项目,为适应市场需求,从2023年起转成养殖肉奶两用的水奶牛。“目前公司的经营比较好,另外水奶牛项目联农带农成效比较明显。”甘牛公司董事长温兆轩说。
“奶水牛比较容易养,青草、蔗叶、玉米秸秆都可以做饲料,养殖成本较低。”廖吉兴坦言,他们此前进行单一的肉牛养殖成本较高,同时受近年来肉牛市场低迷状态的影响,群众养牛积极性不够高,“奶水牛养殖效果更好,收益更高。”
“从养殖情况看,每头奶水牛可日产鲜奶15斤左右,年挤奶可达1.3吨,一户农户一年养10头的话,可创收5万元以上。”龙州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谭智昌算了一笔账,广西是中国奶水牛养殖量最大的产地,龙州作为核心区之一,奶水牛产业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多向发力推进“养牛致富”形成“新优势”
产业的提档升级,构建现代化奶水牛全产业链体系是关键。
“我们加强规划设计,为当地奶水牛产业加速布局夯实基础。”谭智昌介绍,近年来,龙州县先后出台“牛十条”、《龙州县奶水牛产业五年发展规划(2024-2028年)》等政策,充分利用衔接资金、粤桂帮扶资金、中国人寿资金,整合社会资源加大“真金白银”的投入力度,在牛栏牛舍新扩建、设备购置、饲料加工、扩繁增量等方面给予养牛补贴,鼓励群众发展养牛产业,增强农户养牛信心。
与此同时,龙州县与广西水牛研究所、广东社会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广州高校等合作,以甘牛公司为基点,打造水牛的体细胞核移植(克隆)技术和进口良种水牛胚胎移植技术成果转化基地,构建奶水牛良种繁育的飞地中心。
2024年广西水牛奶文化节活动期间,甘牛公司与皇氏赛尔生物科技(广西)有限公司举行巴基斯坦奶水牛胚胎移植产业合作签约仪式,双方将围绕良种水牛胚胎移植、繁育产犊等关键领域展开深入合作。“良种高产奶水牛每头每天产奶量约30斤,将助力我们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链。”温兆轩说。
饲草是奶产业的前端基础性产业。龙州县地处桂西南边陲,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生态环境好,是全国甘蔗优势产区,甘蔗种植面积保持在55万亩左右,每年产出的甘蔗尾叶、玉米等秸秆80多万吨。目前全县建有秸秆饲料加工点20多个,已培育规模较大的专业收储主体4家,年收储可达20万吨,可满足3万多头牛的饲料供应。
奶水牛产业发展势头好、生鲜乳品质高,龙州作为高端奶源地之一,已是不争的事实。
“现在我们奶水牛产业已具有做大做强的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和科技优势。”谭智昌表示,当前龙州奶水牛产业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期,下一步还要在强链、补链、延链上下功夫,打造形成一批上下游关联、横向耦合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链,让龙州奶水牛“奶香”飘万里。
联农带农为兴边富民注入“新动能”
走进龙州县武德乡农干村坡采屯龙州三六源合作社,只见宽敞的养殖场里,一头头黝黑健硕的奶水牛在嚼着饲料。
“现在我们已养有奶水牛86头。另外,我们还进行秸秆加工,年加工1.8万吨左右,除了留给合作社养牛外,还卖给甘牛公司和县外的养殖企业。”合作社负责人黄小珍介绍,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合作社社员有45户,其中脱贫户39户,合作社成立以来已实现多次分红。
黄小珍外出务工多年,深知产业对边境群众的重要。如今,在家门口创业,既能照顾一家老小,又能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她干劲十足。“这件事办在了群众的心坎上。”黄小珍感慨地说。
看到三六源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同屯的村民黄仕权坐不住了。“我从2024年开始建棚养牛,现在养有62头,平时遇到问题都能得到及时解决。”黄仕权说,有力的保障体系以及产业体系,让他们养牛有了“不怕养”的发展底气。
牵住“牛鼻子”,走出兴边富民新路子。龙州县以“龙头企业+农户”为基础合作形式,推行“庭院养牛”模式,推动奶水牛养殖面上增量,让养殖场(户)共享发展红利,奋力打造立足南疆、辐射东盟的标杆性现代化奶水牛产业高地,为乡村振兴、兴边富民注入强劲动能。
据介绍,龙州根据养殖场(户)需求,主要推行三种养殖模式:一是推行“户投户养”模式。鼓励农户通过自建牛棚、自购设备养殖5到10头奶水牛。二是推行“村投民养”模式。由村集体经济投资建设牛棚和购买设备,农户利用牛棚和设备养殖30头奶水牛。三是推行“委托代养”模式。“政府搭桥+企业出牛+农户代养”的托养模式,以甘牛公司为基础将奶水牛委托给农户代养,大力发展奶水牛养殖。
目前,全县存栏优良奶水牛5000多头,预计到2025年底将突破10000头的养殖规模。
龙州依托养牛优势,围绕“种养加销”一体化,着力延链强链补链,打造“秸秆—养牛—制肥”和“奶水牛养殖—挤奶加工—乳制品精深加工”全产业链,把农户聚在产业链上,富在产业链上。
“从长期发展目标来看,我们将养殖奶水牛5万头,覆盖1万户农户,同时不断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推动产业规模化、产业化、优质化、品牌化发展,加快打造国家级现代奶水牛示范基地。”谭智昌表示。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