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天,历时三天,第28届哈佛中国论坛于2024年4月6日圆满结束。本届论坛汇聚了150余位来自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发表演讲,吸引了全球1200余名思想领袖和学生前来参会。
本届论坛以“行则将至,与时舒卷”为主题,强调在共振共行中前行,在坚守与变通中应对时代变奏,致力于构建一个面向未来、激发共创的交流平台。论坛聚焦从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国际合作等多个领域探讨了新兴机遇与面临的挑战。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哈佛中国论坛正致力于成为一个重要的平台与智库,推动全球互信与合作。本届论坛让参会者不仅收获了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资源,更深化了他们对如何在多变的全球环境中寻求和维护国际合作的理解。
自1997年创立以来,哈佛中国论坛,一直致力于提供一个深入探讨全球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发展趋势的平台。它不仅是一个社交平台,更是一座思想交流的桥梁、一个文化传播的使者、以及一条促进中美友谊的纽带。
前沿科技
在本届论坛的“智能时代的转型与创新”科技分论坛的讨论中,来自人工智能等创新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就当前技术变革的深远影响展开了深入探讨。嘉宾一致认为,随着大模型与生成式AI的快速发展,我们正站在一场前所未有的产业革命门槛上。人工智能已不仅仅是提升效率的工具,更在重塑商业模式、重构价值链中发挥核心作用。抵御未来市场动荡,实现成本、效率、韧性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 无论是在自动化工厂、智能供应链,还是个性化金融产品设计中,AI的嵌入式应用正推动行业实现从数字化向智能化的跃迁。
参会嘉宾也提出,企业在推动技术革新的同时,还需高度关注人工智能将如何与传统数据产业互动,推动产业升级,以及融入到全球竞争格局,同时确保技术进步建立在负责任和可持续的基础上。此外,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不仅在于技术升级,更在于组织结构的重塑与人才体系的迭代。未来的企业需要培养具备跨界视野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才能真正驾驭智能时代的浪潮。
最终,嘉宾们共同强调转型与创新的本质在于持续适应与引领变化。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环境,敢于变革、善于协作、勇于实践的个人与组织,方能在智能时代中脱颖而出。
在生物科技:创新、转化与应用的分论坛中深入探讨这一快速演进的前沿领域。George Church、梁颕宇(Nisa Leung)、杜莹(Samantha Du)、刘小乐(Shirley Liu)与陶崴等重磅嘉宾齐聚,围绕基因与细胞工程、合成生物学、创新药物研发及AI4S等前沿领域展开深入探讨。论坛重点关注如何评估技术转化潜力、跨学科团队构建,以及实现从概念验证到可扩展平台的路径。嘉宾还就全球科研协作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与技术融合趋势如何重塑生物医药创新生态,进行了多维度对话。AI在药物研发中产生的实质性成果、细胞治疗的制造瓶颈、技术商业化的关键决策与指标等现实议题引发热烈讨论。
在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的当下,智能时代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产业格局与社会结构。从AI到生物科技,两场论坛的深入讨论彰显了前沿科技在推动人类生活方式、医疗健康与产业创新中的巨大潜能。真正的转型不仅关乎技术,更关乎理念与实践的革新。唯有持续跨界、协作与前行,才能在未来浪潮中把握机遇、引领变革。
商界展望
在本届论坛的“公共领导力”分论坛中,与会嘉宾们重点讨论了在社会多元化、全球化与技术变革加速的背景下,领导力如何回应公共利益、承担社会责任并推动可持续发展。嘉宾一致认为,公共领导力范畴正在不断拓宽,其内涵已扩展至至企业、学界、医疗等多个领域。领导者需具备系统性视野、人文情怀与高度的社会敏感性,在复杂环境中建立信任、协调多方利益并推动共识达成。分论坛中,前光明乳业董事长、首席执行官王佳芬女士结合自身在国有企业的长期领导经验和对支柱产业的严谨洞察,深度阐释了新时代背景下企业领导者在公共领域中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王女士还强调了公共领导力中“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呼吁企业管理者倾听、理解和团结不同背景与价值观的人群,以建立信任为基础推动组织稳健发展。嘉宾们也指出,行业领先的企业及领导者应能整合多元资源,打破部门边界,既服务于组织的发展,也回应社会的根本关切。
本届分论坛的讨论揭示了当前时代对领导者提出的更高要求 – 新一代领导力的体现在于具备敏锐的时代洞察力与精准的沟通协调能力,以及能够在不确定性中确立方向、在跨界整合中实现价值引领。简言之,讨论为新时代背景下公共领导力的实践路径提供了深入参考,也为未来跨领域协作与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社会与发展
在本届论坛的“中国文化出海与数字传播”分论坛中,各界嘉宾就数字时代下中国文化如何借助新媒体平台走向全球展开了深入讨论。嘉宾 A 率先强调,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中国应当通过挖掘“流量出版”的密码,利用网络文学、在线游戏和短视频等新兴媒介,把传统文化的精髓以更符合现代审美和传播规律的方式推向世界,其发言指出为其他文化所接受”的关键策略。而嘉宾 B 则聚焦于短视频在文化传播中的颠覆性作用,他认为短视频不仅高效地解决了传统传播模式中信息传递效率低的问题,更通过算法精准匹配和实时反馈机制,实现了内容创作的平民化,同时探索了 AI 在辅助创新创作中的巨大潜力。此次分论坛通过整合来自不同领域的智慧,提供了中国文化如何突破地域与语言障碍,构建全新国际传播模式的宝贵见解。
本届论坛中,多位嘉宾在共创碳中和新时代分论坛上围绕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过程中所面临的数据缺口与评估难题展开深入探讨。嘉宾们还指出,目前各地在碳排放基准线设定、产业活动统计口径及更新频率上仍存在较大差异,影响了模型测算的科学性与政策建议的可行性。为解决上述问题,专家普遍建议建立统一的数据采集与报送机制,推动各级政府与重点排放企业在数据管理方面的协调合作,提升碳核算工作的标准化与系统性。
此外,会议强调需积极引入新兴技术以提升数据采集的全面性与真实性。例如,通过卫星遥感与AI识别手段可辅助获取企业排放的空间与时间分布信息,而区块链技术则有助于提升数据的可追溯性与透明度。嘉宾们一致认为,在政策评估与路径模拟过程中,应优先聚焦中短期目标的可达性分析,确保研究结论具备现实指导意义。最后,分论坛呼吁科研机构与政策部门加强跨国合作,推动碳路径研究成果及减排政策的广泛推广,以早日达成环球可持续发展及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艺术与文化
在“时尚叙事:中美文化再构想”分论坛中,沙涓创始人郭秀玲、GENZERO创意总监王天然、Grace Gui创始人王珪馨、Fabrique创始人王奕芝与OLEADA联合创始人周紫雁展开了一场跨文化、跨世代的深度对话。她们以女性视角探讨时尚中的身份认同、品牌创意与传统技艺的当代表达。从用原材料自主来重新思考奢侈品的定义,到通过展现Z世代态度的设计激发年轻创意,这些女性品牌创始人不仅在引领新的美学趋势,也在为中国品牌走向世界发出独立、有力的新声音。参会嘉宾不仅分享了自己的创业经历,更激励年轻一代以文化自觉与全球视野重构“中国设计”的未来路径。
在“艺术的未来:探索文化与科技共生之路”分论坛中,嘉宾们探讨了传统艺术与数字创新的结合。演讲嘉宾崔景哲笔画作为中国绘画中较为小众但极具表现力的门类,可以与写意相辅相成,在当代表达中依然焕发活力。高定珠宝艺术家胡茵菲(Anna Hu)则分享了其如何融合法国传统珠宝工艺与中国千年文化,用当代语言讲述东方故事。刘鑫展示AI与全息技术如何重塑艺术的边界。艺术创作的基本单位已从“镜头”转变为“世界”,艺术家不仅在创作影像,而是在构建一个可以生成叙事的宇宙。艺术家、策展人孙博涵则聚焦于加密艺术、AI创作与生成艺术的发展。他从北京尤伦斯的首场线下NFT展讲起,介绍了在洛杉矶及全球不同展会、平台上的作品与策展经验,展示了中国青年艺术家如何通过技术语言切入全球艺术语境。最后,汪悦进教授结合自己主持的湖南省博物馆“生命艺术——马王堆”数字展览,从中国古代文献出发,展示了科技如何唤醒古代美学经验,并以沉浸式设计手段让当代观众千年前的精神世界。
地域论坛
最后,哈佛中国论坛特别设置了南南合作与区域对话的论坛板块,关注中美两国与非洲、东南亚、墨西哥的交流与合作。从中国—非洲基础建设到中国—墨西哥的产业互补,再到中国—东南亚在区域协作中的潜力,这些对话不仅拓宽了中美之外的合作维度,也反映出中国在全球格局中不断变化的角色与责任。这些对话,这些交汇的目光,正是“行则将至”的具体体现。
面对不确定的全球局势,“与时舒卷”的东方智慧提醒我们,在坚守中保持灵活,在变化中寻找秩序。本届论坛不仅是一场思想的盛会,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集体提问与共同构建。让哈佛中国论坛的声音成为未来式的发问,让我们的共识成为可能式的开端。愿我们的每一步,都通向一个更清晰、更信任、更有共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