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在全国范围内的深入推进,庭院经济在巩固乡村振兴战略成果方面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成为盘活农村资源、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形态。河南商丘睢县紧跟农村发展热点,以“小庭院”为切入点,创新提出“红带绿、五促二”模式,同时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生态循环、集体与农户双赢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这一探索不仅为农村养老与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更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了鲜活样本。睢县在机制方面构建“红色党建+绿色产业”的融合态势,路线方面采取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进而面向农户,以“五星”支部创建为引领,发挥村“两委”组织优势和服务作用,统筹整合“四闲一田”(闲房、闲院、闲地、闲塘及低效田)资源,形成立体化、复合型的产业矩阵。例如,董店街道刘阁村通过盘活老旧闲房积极发展乡村产业,仅平菇立体栽培一项年产值便突破500万元;尚屯镇吴楼村利用庭院散养土鸡,实现户均增收超万元。这种“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成组织式的经营模式,一方面解决了农户单干效率低的问题,另一方面以集体经济的再分配机制实现了利益共享,让每家每户都得实惠。
在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层面,睢县的庭院经济正不断成为乡村振兴的“微观引擎”。该地区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相涛团队的技术支持,将农户庭院改造为微型生态单元。鸡舍与菜园共生形成“种养加”闭环:家禽粪污经化粪池发酵后形成有机肥供给链,使传统庭院污染源转化为价值增值节点,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实现庭院生态内循环。例如,河集乡大郭村以墙边丝瓜订单为村集体共同发展桥梁,将村中庭院串联成规模化生产基地,参与农户达20000户,年产值达800万元;周堂镇乔寨村37户农户通过标准化生产模块的精准对接发展肉鸽养殖,实现户均年增收2万元,形成“小规模标准化、大群体产业化”的集约发展格局。这种“院内小循环—村域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发展体系,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小家庭经营的灵活性,满足了村中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同时还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开展统一采购、指导、收购、销售等系统服务和经营,组织带领全村共同发展产业,有效解决了产品销售问题,促进村集体和农民双增收。
从乡村振兴的全局视角看,睢县庭院经济的实践展现三重理论价值:其一,通过激活宅基地等“沉睡资源”,构建“资源-人才-产业”的返乡促进机制,使乡村内生发展动力重塑家庭养老模式,完成从“被动赡养”到“主动创收”的范式转换;其二,提供乡村治理的新抓手,庭院经济项目不仅凝聚村民共识,更提升集体行动能力。2024年全县开展的84期农民培训班和2所村级农校建设,推动农民从经验型生产者向技能型经营者的系统性转变,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人才基础;其三,探索了生态价值转化的新范式,文冠果种植、坑塘生态治理等项目将“三边”(路边、河边、村边)空间转化为经济价值和利用价值,带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数据显示,睢县的218个试点村通过庭院经济实现集体增收超21万元/村,农民户均增收1.2万元,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以庭院为微观单元的乡村振兴路径,形成了具有普适性的农业现代化‘睢县范式’。从资源盘活到价值增值,这一模式通过庭院经济重塑乡村发展逻辑,展现了乡村振兴的地方性智慧。从方寸之地到致富之源,庭院经济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河南答卷”。
(河南农业大学 李阳 杨铠源 杨铠玮 扈其睿)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