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特朗普政府视拉美地区为自家后院而非平等伙伴,试图通过关税威胁、资源争夺等强硬政策,遏制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但多数拉美国家并未屈服于美国的胁迫,而是继续积极寻求与中国合作。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为拉美国家提供了互利共赢的广阔机遇,而美国只能以空头倡议和污名化手段应对。这凸显了美国政府的偏见和无力,也反映了中拉合作的广阔前景和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作者:马尔科斯·科尔德伊罗·皮雷斯
(Marcos Cordeiro Pires)
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
在1月20日举行的美国总统就职典礼上,有巴西记者就美国同拉丁美洲和巴西的关系向特朗普提问。特朗普回答说:“应该很棒”,但又补充说:“他们需要我们远远超过我们需要他们。我们不需要他们,他们需要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我们。”这种尖刻的回答凸显了本届美国政府政策的一个关键特征。
同一天,特朗普宣布对来自墨西哥和加拿大的进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并威胁要“夺回”巴拿马运河,还表示有意从丹麦手中夺取格陵兰岛,将墨西哥湾更名为“美洲湾”。接着,他开始对非法移民开展抓捕行动,其中大部分是拉美裔。然后,他宣布对钢铁和铝征收25%的关税,直接影响到加拿大和巴西这两个对美钢铝出口最大的国家。
特朗普政府认为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是美国的后院,对美国的战略性自然资源供给和安全至关重要。
2月13日,在美国南方司令部向国会提交年度态势声明时,司令部司令阿尔文·霍尔西上将出席了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听证会并作发言,其中谈到了中国在拉美地区的存在。他说:“当美国把目光投向远东时,中国正在深耕我们南方的肥沃土地。该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全球20%的石油储量、25%的战略金属、30%的森林面积、31%的渔业面积和32%的可再生淡水资源。经济利益是中国在该地区的核心利益。中国深知这一点,并利用‘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了南美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3月5日,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组织了一场听证会,讨论“推进美国在西半球的利益”。两位重要学者陈述了中国与拉美国家的交往情况。他们提到了“一带一路”投资、高级别贸易互动、同解放军的军事交流以及所谓的“芬太尼贩运”问题。出席听证会的参议员表达了对中国的许多偏见,反映出遏制中国的发展已成为美国两党共识。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高层领导人眼中,拉美国家不是国际舞台上拥有自身利益的独立主体,而只是被操纵的对象。他们把拉美国家当小孩子一样看待,妄称拉美国家很“幼稚”,不知道“大灰狼”的厉害——然而这个“大灰狼”其实只存在于他们的想象中。
由于这种偏见的存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与中国之间的关系每时每刻都在经受考验。例如,针对巴拿马政府的威胁正在产生效果,美国正施压香港长江和记黄埔将其在巴拿马运河的港口资产出售给基金管理公司贝莱德。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问题就不能仅从经济角度来看,而应该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因为特朗普政府错误地指责中国控制了巴拿马运河。不要忘了,当巴拿马政府在1999年接管运河时,最关键的条款之一就是中立和公平原则,对使用这条水道的所有国家船只均一视同仁地进行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特朗普的第一任期内,就有多个美国政府机构向拉美国家施压,要求禁止华为参与当地5G基础设施建设,理由是中国可能会借此建立一套监控系统,损害所在国的安全。这种施压行为一直持续到了拜登时期。然而,大多数拉美国家并没有屈服于美国的胁迫。在巴西等国,相比于美国背书的少数竞争对手,中国的5G方案以其稳定、可靠和廉价赢得了当地企业和民众的青睐。
目前在墨西哥建设电动汽车制造厂也面临压力,因为根据美国的偏见,这些车辆的驾驶辅助系统可能会捕获有关客户、道路及其周围环境(包括军事资产)的敏感信息。正因为如此,路透社2024年4月18日报道称:“墨西哥联邦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拒绝为投资电动汽车生产提供低成本公共土地或减税等激励措施,与中国汽车制造商保持距离……”一年后的今天,美国总统换成了特朗普,但这种情况仍在继续。
特朗普任命古巴裔美国人马可·鲁比奥为国务卿,可能意味着美国针对中拉合作的攻击将更加猛烈——此人在担任参议员时就积极主张对中国实施多项制裁。
现在的美国政府不能给拉美国家提供任何积极的东西。第一届特朗普政府时期创立了“美洲增长倡议”和发展金融公司,目的是为了同中国在该地区的生产性投资竞争,但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随后的拜登政府于2022年宣布建立“美洲经济繁荣伙伴关系”,承诺投资支持地区发展,从根源上解决非法移民问题,但这仍然只停留在口头承诺上,正如美国没有为“西半球”创造出任何实质性的东西。
如今,美国政府还有什么东西能拿得出手呢?只有言语攻击、施加压力、增加关税和干预威胁;而同中国合作则可以获得投资机遇、技术转让,以及大豆、玉米、棉花、肉类、石油等产品的巨大市场——在这些产品领域,美国与拉美国家都存在竞争。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但历史的前进不可阻挡。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Backyard bully"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唐文若
编辑:张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