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中烟红塔集团昭通卷烟厂动力车间,总是能够看到李正中带着两件自己的看家法宝——红外成像测温仪和手电筒,不是这里看一看,就是那里量一量。作为动力车间的安全员,李正中也被称为车间安全线上的“扫描仪”,如今年过五旬的他,已然是守护这条安全线三十余年的老哨兵了。
李正中的头上永远戴着一顶安全帽,布满老茧的手指熟练地划过压力表盘,目光扫过每一处管道,扫视每一台设备,分析着设备运行状况,检查着可能隐藏在细微角落里的安全隐患。
五十岁,正是拼的年龄
2018年,应工厂要求,安全员要持“注册安全工程师”资质上岗。年近50岁的李正中,成了全厂年龄最大的备考者。
“老李,听说这证难考,我们这没日没夜地看书还不知道能不能考过呢?”一起备考的同事已经打“退堂鼓”了,他却默默买回一摞教材,白天巡检时,他兜里揣着知识点卡片;深夜台灯下,他戴着老花镜逐字啃读规范条文。同事们调侃他:“比高考还拼命。”他却笑道:“我这把年纪记性差,只能多花时间‘磨’。”
一年后,他以高出及格线15分的成绩拿下证书。成绩公布那天,大家纷纷祝贺他考试通过。同龄的同事们对他竖起大拇指:“老李,啃书到凌晨两点的样子,比什么口号都管用啊。”
现在,“持证上岗”的李正中心中的底气更足,保障车间安全生产,查找安全隐患的信心也更强!
隐患在“火眼金睛”下无所遁形
2024年冬天的一个早晨,李正中在巡检时,发现车间锅炉房外输水管道地面上的积水比平时多一些,由于位置刚好是在锅炉排烟区域,有大量水汽弥漫,大家以为是当天气温较低、湿度高,导致排出蒸汽冷凝水的增多。
但李正中没有这样想,设备每天发生的细微变化都是他关注的重点。他先用仪器测试了排烟口温度,又查看了生产用汽流量,都和平时区别不大。于是他俯身贴近输水管道,耳朵贴到保温层上缓缓地前进,一点一点地听着管道声音的变化,手指的轻敲声在这嘈杂的环境下若有若无。
突然,李正中眉头锁紧:“这里的声音不对,内部可能有裂纹了!”众人也依葫芦画瓢查看了这个位置,确实和别的地方声音不一样。修理组收到消息后,迅速赶到现场,拆开保温层,一个细小到看不出来的沙眼正一颗一颗地往外滴水,已经浸湿了周围的保温棉。修理工赞叹道:“李师,还好你发现及时,这个问题可不是小事啊,事关锅炉的安全运行。”
李正中就是这样一位严谨细致的人,小到一颗松动的螺丝,大到锅炉压力异常,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一个潜在风险点,字迹工整如刻印。“安全无小事,漏掉一个细节,可能就是一场事故。”他说得轻描淡写,却是身体力行践行了这个道理几十年。
安全线上的“活教材”
如今的李正中,不仅是车间安全的“定心石”,更是年轻人的“活教材”。他的秘籍中最实用的莫过于“三步隐患排查法”:一是观形听声的经验预判法,通过看外观、听异响、触关键部位温度等,对设备进行初步预判;二是对单验数的规范核验法,逐项核查压力表状态、安全装置情况等硬性指标,确保数值吻合;三是闭环钉痕的动态追踪法,对隐患实行“发现-标记-整改-复查”全流程记录,保证隐患整改从发现到完成均有记录,体现闭环整改的思维模式。
2024年红塔集团安全竞赛中,他的徒弟小杨就靠着师傅的“三步隐患排查法”脱颖而出,最终荣获集团“技术能手”称号。
小杨说:“能取得这个成绩离不开师傅的悉心教导和他的经验教授,我最记忆犹新的就是师傅在工作中的安全特训。”
当时现场模拟了20处隐患,从故意调慢半圈的压力表再到藏在角落的破损绝缘垫,李正中师傅说能找到18处就算及格。当另一位徒弟兴致勃勃地报告发现了19处时,李正中却从兜里掏出一枚陈旧的纽扣说道:“这是第20处,你们都注意看设备了,却没人看到我的安全帽系带松了,要注意个人的工作状态也是安全防线的一部分。”
夕阳西下,李正中的身影又一次融入车间的光影中。安全帽下的头发已从青丝变成了白发,手中的记录写满新数据。有人问他坚守安全的信念是什么,他指了指车间墙上挂着的“零事故”红色标语说:“看见这三个字稳稳挂着,心里就踏实。”
三十余载春秋,李正中像一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牢牢铆在安全生产的第一线。岁月或许模糊了他的背影,但作为车间安全线“扫描仪”的他,始终尽职尽责完成守护安全的职责,在岁月的沉淀中成为了车间安全生产的坚固堡垒。(图片由杨扬 余金林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