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调查丨“去美国风险”,多国采取防范反制措施

美国新一届政府上台以来,威胁并实施一系列覆盖面广、破坏性大的关税政策。这些措施带有明显的贸易保护主义特征,正颠覆传统贸易关系,阻碍全球经贸往来。

新闻调查丨“去美国风险”,多国采取防范反制措施

来源:新华网 2025-04-09 07:0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美国新一届政府上台以来,威胁并实施一系列覆盖面广、破坏性大的关税政策。这些措施带有明显的贸易保护主义特征,正颠覆传统贸易关系,阻碍全球经贸往来,拖累世界经济增长。“美国风险”引发世界各国广泛担忧。

为最大程度避免不确定性及其风险,不少国家从短期和长期措施着手主动应对,多维度抵御“美国风险”冲击,多领域构筑“去美国风险”防线,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推动自由贸易深化发展。

多维度抵御“美国风险”冲击

肆意挥舞“关税大棒”、频繁调整关税政策,美国政府的一系列做法看似是“美国优先”,实则反噬美国企业,严重削弱投资者信心,损害美国经济利益。多家国际机构近期敲响警钟,接连上调美国经济衰退概率,认为关税政策将显著加剧美国面临的多重挑战。

具体而言,涉及相同实施对象,关税政策来回摇摆。涉及具体行业,关税政策层层加码。涉及同一税种,关税税率五花八门。其“对等关税”计算方法十分随意、缺乏合理正当依据。

德国电视二台网站刊文指出,与政策不确定性相同,美国经济前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不可预测。美国关税政策打击了市场乐观情绪,挫伤了投资者信心。德国经济与金融咨询企业麦克罗蒙基有限公司总裁兼创始人马丁·吕克直言,美国政府抛弃了许多长期稳定的政策,其受信任程度大幅下滑。

从曾经自诩的“世界贸易之锚”到如今的“全球防范之险”,美国惹恼了世界。随着全球贸易紧张局势急剧升级,多国反制措施纷至沓来。

根据摩根大通分析报告,欧盟是“受到美国‘对等关税’影响最大的市场之一”。目前欧洲各国和欧盟机构已开始着手准备实施“软硬两手”的反制措施。

首先是欧盟“箭在弦上”的反制关税。3月12日,欧盟宣布对价值260亿欧元的美国商品征收反制关税;3月20日,欧盟宣布这些关税将于4月中旬统一生效。其次,于2023年底生效的欧盟反胁迫工具成为其进一步反制措施中的“关键武器”。再次,欧盟还将美国占据极大优势的服务贸易视为潜在打击对象。

3月12日,在法国斯特拉斯堡,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发表新闻声明。新华社发(欧盟供图)

此外,从保护本国经济层面看,西班牙3日宣布141亿欧元援助计划,以保护可能受到美国关税冲击的经济;法国总统马克龙3日表示美国关税措施“残酷且毫无根据”,呼吁企业暂停对美投资。

作为美国近邻的加拿大也因美国反复横跳的关税操作与之渐行渐远。加拿大总理卡尼近日表示,加美间的传统关系已经结束,加拿大必须从根本上重塑经济。加拿大已宣布对美国汽车关税采取对等反制措施,并已对接近600亿加元(1美元约合1.42加元)的美国商品实施报复性关税。

对内而言,加拿大政府鼓励消费者购买本国货、在本国旅游;启动“贸易影响计划”,帮助出口企业开拓新市场,应对关税带来的经营风险。加拿大独立商业联合会最新调查显示,32%的受访企业主已经转向加拿大境内的供应商和市场,27%的受访企业主计划增加在加拿大的投资,而33%的受访企业主打算在未来六个月内减少在美投资。

2月19日,在日本东京国际展览中心,参观者步入“智慧能源周”会场。新华社记者钱铮摄

美国另一个重要贸易伙伴墨西哥3日宣布了包含18项要点的国家产业振兴计划,这份升级版“墨西哥计划”旨在强化本土工业、能源与粮食主权,并推动进口替代。墨西哥雇主联合会日前在一份声明中指出,墨西哥是美国最大汽车进口来源国,两国产业链高度融合,但美国汽车关税不仅影响墨西哥出口,还影响行业稳定性。墨西哥必须加强国内市场,推动出口目的地多元化,以减少对美国依赖。

多领域构筑“去美国风险”防线

中长期看,为应对美国单边主义贸易政策和供应链安全风险,多国正尝试通过重组供应链和调整产业结构等方式,主动应对贸易不确定性,加速构建“去美国风险”贸易网络。

首先,美国单边加征关税引发多国反制,大范围贸易摩擦将扰乱全球供应链,如何系统应对全球供应链深度调整成为各国关注重点。以汽车业为经济支柱的日本为例,该国曾于美国钢铝关税生效前夕游说,希望凭借两国政治上的紧密合作获得关税减免。但“美国优先”政策彻底打破日本幻想,其“无差别”关税政策让日本深感背刺的同时,也让日本汽车厂商联手,认真思考如何重新构建避免“美国风险”的供应链体系。

美国在亚洲的另一个主要贸易伙伴越南也正考虑调整过度依赖对美出口的经济结构。《日本经济新闻》近日报道,在越南的美国商会针对100多家会员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40%受访者表示“将寻找美国以外的替代市场”。此外,印度重启与英国的自贸协定谈判,还宣布将于年内与欧盟达成自贸协定。泰国已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签署自贸协定。

《日本经济新闻》网站日前刊文指出,美国上一届政府大搞所谓供应链“去风险”,而如今大肆宣扬“贸易逆差恶性论”、不断升级关税战的美国新一届政府已成为威胁世界经济安全的风险。面对如此大的不确定性,全球企业产生“去美国风险”的想法不足为奇。

其次,为应对美国出口市场及投资环境的改变,如何有效调整本国产业结构成为多国当下重要任务。3月中旬,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奥博穆表示,由于德国工厂前景不明朗,该集团对生产军用车辆的可能性持开放态度,同时德国其他多家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也对此表示感兴趣。德国军工企业莱茵金属公司对此表示支持,认为大众工厂适合生产军用车辆。

有分析指出,这一动向不光与欧盟和德国政府最新的“用‘欧洲制造’武装欧洲”计划相吻合,同时从“去美国风险”角度看,德国车企向军工产业转型有助于减少对美军火供应的依赖,同时加强欧洲本土军工体系。

德国舆论认为,德国汽车业面临高关税风险,转向军工领域可降低对美依赖,同时通过合作强化欧洲本土军工供应链,可推动欧洲战略自主。

第三,为从根本上消除“美国风险”,逐渐摆脱“安全附庸”地位、重塑战略自主,欧洲一些国家在多领域积极谋求寻找替代美国方案。以信息通信领域为例,荷兰众议院近日通过多项动议,呼吁荷兰政府减少对美国云服务技术的依赖,同时加快对荷兰以及欧洲替代方案的投资。荷兰执政党之一的新社会契约党在动议里指出,在数字技术范畴,尤其是云技术方面,荷兰政府单方面依赖少数几家美国大型企业可能带来风险。

荷兰在野的欧洲党在动议中表示,欧洲在战略数字层面的自主权,对经济、技术以及国家安全都至关重要。动议要求与欧盟合作伙伴共同探寻对美国云服务提供商的替代方案。

“我看到了未来,它不在美国”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近日刊文指出,全球化的结构韧性终将战胜特朗普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其短期冲击将被经济激励、多边合作与产业分工的底层逻辑持续消解。

文章援引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教授西蒙·伊文尼特通过模型推演得出的结论指出:美国对全球贸易的重要性可能被高估。即便美国全面切断商品进口,美国的70个贸易伙伴在维持对其他市场出口增速的情况下,可在一年内弥补对美出口损失,另外115个贸易伙伴可在五年内弥补损失。

有专家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转,任何国家都无法关起门来搞建设。尽管世界经济发展遇到一些“回头浪”,但各国已形成共识:世界决不会退回到相互封闭、彼此分割的状态,开放合作仍然是历史潮流,互利共赢依然是人心所向。

4月2日,美国对外宣布实施所谓“对等关税”计划,多个经济体坚决实施必要反制措施,共同反对美国关税霸凌霸道行为,坚决捍卫多边主义和经济全球化。

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日前撰文指出,当今世界经济面临高度不确定性,作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亚太地区的发展目标正承受着日益加剧的风险。在这篇题为《全球南方迈向经济韧性的道路》的文章中,安瓦尔强调,“全球南方”应清晰认识并坚定维护自身利益。在日益动荡的全球环境中,稳定发展有赖于提升适应能力。作为2025年东盟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将积极推动东盟与中日韩(10+3)及东亚峰会等多边对话平台发挥更大作用。

地球另一端,巴西近期大力推动南方共同市场与贸易伙伴的自贸协定谈判。巴西州立坎皮纳斯大学经济系教授安东尼奥·迭格斯认为,加强区域一体化是拉美国家应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手段。作为南美主要经济体,巴西应通过建立区域生产网络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1月30日,巴西总统卢拉在首都巴西利亚总统府参加记者会。新华社发(卢西奥·塔沃拉摄)

专家预计,美国的关税将加速其他国家通过双边贸易协定或区域贸易协定实现经济一体化。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杰森·福尔曼说:“你会看到世界各地更多国家绕开美国达成自由贸易协定。我认为这是美国作为全球贸易体系中心的转折点,但不会是世界如何看待自由贸易的转折点。”

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日前发表题为《我看到了未来,它不在美国》的文章指出,如今几乎每种复杂产品——从汽车到手机——都是由庞大且复杂的全球制造生态系统制造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些产品越来越好、越来越便宜的原因。“靠关税不可能实现繁荣,尤其是人工智能时代即将到来。我们已被电信、贸易、移民,以及气候变化紧紧联系在一起。”

(于荣)

【责任编辑:武昊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