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黄河流域熠熠生辉的东营这座城市,一所高等职业院校正借助创新之力,在心理健康教育范畴引领“艺术疗愈”的崭新潮流。东营职业学院依托所设立的东营市表达性艺术心理治疗交叉研究重点实验室(下称“实验室”),不但搭建起官方认可的跨学科艺术心理治疗交叉研究平台,还通过具备中国特色的艺术疗愈服务体系,为乡村振兴、银发经济、全域心理健康等诸多社会领域注入新活力,进而发展成为全国心理育人领域的典范院校。
一、创新引领:跨界融合,定义心理健康新范式
实验室于2023年12月经东营市科技局批准成立,是国内融合艺术学、心理学、医学、人工智能、文化旅游等多学科的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其独创的“开放艺术疗愈”模式,摒弃传统心理治疗的干预性,以非治疗的“不评价、不干预、不分析”为核心,结合多重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出适应中国本土需求且覆盖全龄段人群的疗愈活动,如空灵鼓、大鼓等鼓圈疗愈和情绪涂鸦、曼达拉着色等,让参与者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表达自我、探索自我,进而实现身心平衡。
实验室的创新实践模式迅速获得官方认可。2024年,艺术疗愈项目获批山东省博士创新工作站,获得多项省级、国家级课题和著作权等,建立国内首个开放艺术疗愈数据库,并于2024年获批山东省艺术疗愈振兴乡村文化、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试点单位。
二、服务社会:从校园延伸至乡村,疗愈之光映照多元群体
实验室把艺术疗愈融入社区服务体系,于贵州赫章县所开展的“同心家园”项目里,借助扎染、音乐涂鸦、生态疗愈等活动形式,为留守儿童及老人开展疗愈活动,以提升其幸福感。此活动获大众网等主流媒体予以报道,成为“艺术疗愈赋能乡村振兴”之典范。
在校园心理健康领域,实验室建立"三维疗愈"机制:对心理亚健康群体实施艺术疏导,对普通学生开展发展性艺术课程,对高危个体建立危机干预预案。2024级新生军训期间开展的"鼓动心弦·节奏疗愈"项目,通过鼓圈疗愈体验活动实现压力释放,活动满意度达100%,形成可推广的校园心理建设范式。
三、学术赋能:搭建行业协同创新平台
实验室的学术影响力持续破圈,引发教育界持续关注。2024年,实验室与喀什职业技术学院、青岛大学未来研究院等单位建立科研合作关系。同年,许明博士的公开讲座“在艺术中寻找一片心灵的净土”更是让艺术疗愈走入公众视野。通过性格色彩分析、音乐互动,200多名师生在身体律动中体验了艺术的康养功能,加强了社会对艺术疗愈的认知。
2024年8月,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培训中心主办、东营职业学院承办的全国首届开放艺术心理疗愈师资培训,吸引新疆、甘肃、山东等5个省份教育工作者跨省学习,标志着"东职模式"的技术输出能力初步形成。
四、未来展望:打造心理健康服务的“国家样板”
2023年12月至今,实验室已在全国学校、企事业单位、康养机构、社区等范围内提供社会服务2.13万人次,接待社会各界参观3000余人次,通过培训、讲座等方式培养开放艺术疗愈师超5000人次,为国际留学生提供跨文化中国特色艺术疗愈活动超200人次。今后,实验室计划从三方面深化发展:
1. 服务网络织密工程:实验室计划建立"艺术疗愈+社区""艺术疗愈+企业"等N种场景化服务模式,将现有的流动服务站升级为标准化体验中心,为社会大众提供专业、暖心的艺术疗愈服务。
2.国际合作破冰行动:实验室将开发"水墨心理""中医音乐疗法"等本土化课程包,沿着“一带一路”搭建跨文化疗愈桥梁。
3. 学科升级攻坚战:紧扣学校"创优升本"节拍,筹备开设艺术疗愈交叉专业,课程体系将融合表达性艺术治疗、艺术治疗评估等模块,培养艺术疗愈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暮色中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玻璃窗上投影着舞者灵动的剪影。这里既是学术研究的"孵化器",也是温暖人心的"心灵驿站",东营职业学院正在书写着心理健康服务的"中国方案"。(孙玉,徐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