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任山河”记者手记 ▏在六盘山的褶皱里,我与信仰重逢

四月的风掠过六盘山麓,带着丝丝凉意钻进灰色上衣的褶皱。站在这条再熟悉不过的起跑线上,恍惚间又看见二十六年前的自己:那个戴着红领巾、被同学们搀扶的少年,正喘着粗气仰望绵延的山路。

“徒步任山河”记者手记 ▏在六盘山的褶皱里,我与信仰重逢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宁夏频道 2025-04-04 14:3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四月的风掠过六盘山麓,带着丝丝凉意钻进灰色上衣的褶皱。站在这条再熟悉不过的起跑线上,恍惚间又看见二十六年前的自己:那个戴着红领巾、被同学们搀扶的少年,正喘着粗气仰望绵延的山路。

那时的我总以为,108里是地图上冷冰冰的刻度。直到翻过黄峁山最后一道山梁,在同学们的鼓励下,来到任山河烈士陵园门前,才明白这条路原来是用青春与信仰丈量的。活动结束后,老师让我们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写下来,让我感动又惊讶的是,在学校采访期间,我在固原二中的思政教育馆里看到了已经都有点泛黄的《作文集》,小心翼翼的翻开,我的文章收藏于此。我在作文的最后写道:这不仅是一次身体的跋涉,更是心灵的远征。如今回想起来那段经历,我仍然心潮澎湃。我知道,那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它教会了我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坚持到底、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带着那份蜕变的力量继续前行,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是的,三十年来,这条路上一代代青少年用额头上的汗水、脚底的水泡、十几个小时的坚持,表达了他们对革命先烈最诚挚的敬意。正如我们这代人在时代浪潮中各自跋涉:有人成了驻村书记,在扶贫日记里写下“新长征”;有人在实验室攻坚材料难题,笔记本扉页抄着“不到长城非好汉”;还有人像我一样,举着话筒记录别人的故事,却始终记得自己也是故事里的一个标点。

4月3日,从凌晨3点起床,到晚上8点拍完最后一组镜头,我和孩子们一起用双脚顿悟这堂信仰之课。山路依然陡峭,不记得到第几个弯时,手机信号时断时续,却意外收到当年同行的老同学发来的消息:“非常遗憾因为家事没有赴约这次行走,还记得当年我接过你的书包,我们互相搀扶前进,用嘶哑的嗓子在山顶背《七律·长征》。”眼眶突然一热,那些被汗水浸透的清晨,那些互相搀扶穿越荆棘的午后,那些围坐在土炕旁争论理想的夜晚,原来从未被岁月冲淡。就像山涧的溪流,绕过千块岩石,依旧朝着同一个方向奔涌。

作者宽容参加“徒步任山河”报道

队伍行进的速度,取决于最后一个人的脚步。这场徒步早已超越体能的较量。教育者们发现,当学生们背着行囊翻越黄峁山时,团队精神在悄然生长——有人主动接过同伴的背包,甚至有班级自发制定“掉队者帮扶公约”。正如固原二中党委书记何成江所言:“一次刻骨铭心的行走,胜过一百次空洞的说教。”这种集体意识在新时代有了更丰沛的表达。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得知今年我又一次采写徒步活动报道时,老校长给我发来了信息:看了你们的视频(《信仰之路》),很好,脚步的丈量、意志的磨练、坚韧的前行,两代人的传承,铸就的信仰之路。

第30次往返108里的“成人礼”落下帷幕,当烟花绽放在天空中,孩子们和自己的爸爸妈妈拥抱时,我也没有忍住,给我的采访对象,那个纤瘦,但眼睛里有光的女孩一个拥抱。我想未来她一定和我一样,这场百里征途永远不会被遗忘,因为有些青春永远在燃烧。

写完这篇手记时,女儿刚好给我发来了语音:妈妈快回家,给我讲讲今天的故事。我想,不仅要讲今天的故事,还要把当年的故事也讲给她听——那些在青春里种下的光,终将照亮更远的远方。

【责任编辑:韩丰】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