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工业4.0时代复杂场景下的通信难题,嘉兴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畅联科技学生团队自主研发的“云边端协同工业自组网无线通信系统”实现技术突破。该系统以低成本、广覆盖、高可靠的核心优势,填补了工厂、矿区、隧道等场景的通信盲区,助力我国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推动中国制造业加速迈向高质量发展。
破题“通信盲区”:从实验室到工业一线
数据显示,我国中心城区网络覆盖率已达98.7%,但在工业复杂场景中,通信盲区仍普遍存在,导致设备互联效率低下、数据传输延迟高等问题。以浙江海德曼过滤技术有限公司为例,传统通信方案难以满足其生产需求。针对这一痛点,畅联科技团队深入一线调研,历时两年攻关,推出“三位一体”解决方案,成功将工业场景网络覆盖率提升至95%,传输时延压缩至5毫秒以内。成功破解工业智能化升级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团队到浙江海德曼过滤技术有限公司调研
轻量化智能终端:重量仅1.2公斤,支持双频Mesh组网,单终端覆盖3平方公里,多机组网可达150平方公里,较传统方案降低基站部署成本68%,部署效率提升8倍。首创“断网续传”功能,极端环境下仍可保障通信连续性。
智能任务分流架构:通过“云-边-端”协同动态分配计算任务,如本地处理实时监控数据,云端解析高负载任务,减少对主干网络的依赖,实现资源利用最优化。
智慧管控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支持毫秒级资源调度与功能扩展,运维效率提升40%,全网状态可实时可视化监控,为企业提供精准决策支持。
实测数据领跑行业:单终端传输速率达40Mbps
经中国空天信息研究院、嘉兴瑞隆实业等机构验证,该系统单终端覆盖超3平方公里,多机组网可达150平方公里,传输速率高达40Mbps,性能指标达到工业级领先水平。目前,该技术已应用于设备远程监控、生产流程优化等领域,助力合作企业实现降本增效。
团队在嘉兴瑞隆实业厂区进行测试
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可复制的“中国样板”
团队累计发表SCI论文6篇,获软件著作权11项,并与龙头企业合作,将技术拓展至智慧港口、无人矿山等场景。“这套系统不仅降低了通信成本,更通过‘云边端协同’模式为制造业提供了柔性升级路径。”项目负责人吴静雯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技术标准化,助力中国智造实现‘弯道超车’。”
在“十四五”规划强调科技自立自强的背景下,嘉兴大学这一成果彰显了高校科研力量对国家战略的支撑作用。该技术已形成可复制的“中国方案”,为全球工业4.0落地提供了创新范本,助力中国在全球智能制造竞争中占据先机。(图片由嘉兴大学 黄方慧授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