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下,房地产行业的“黄金时代”逐渐落幕。城镇化率突破65%、人均居住面积超40平方米的数据背后,是增量市场见顶与存量博弈加剧的现实。但行业的“传统基因”却暴露出深层次矛盾:消费者渴望个性化的一站式解决方案,但家居、家电、家装三大领域长期割裂;设计师作为需求与供给的纽带,却在产业链中沦为配角;流量碎片化导致获客成本高企,企业陷入内卷式竞争。
红星美凯龙M+家装设计中心的诞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自2024年启动以来,这一模式已在全国数十个城市落地,成为行业热议的“生态链接器”。近日,红星美凯龙发布M+家装设计中心2025年战略规划:一Mall一M+,每个红星美凯龙商场都有一个设计枢纽,构建中国最大的家装设计服务网络。
当行业仍纠结于“如何卖更多单品”时,这家家居零售巨头选择了一条更具挑战的道路——以设计为支点,撬动家居、家电、家装的生态融合,从“渠道商”蜕变为“生活提案者”。
存量时代的困局与破局:从物理填充到生活方式重构
过去三十年,中国家居行业的发展史几乎与房地产狂飙突进的轨迹重叠。城镇化浪潮催生出数以亿计的标准住宅单元,与之配套的家居卖场以“空间容器”的姿态快速复制——将品牌商的产品塞满钢筋水泥构筑的标准化空间,便完成了商业闭环。这种模式下,“地段即流量”的法则长期奏效:商场入驻率、坪效与周边楼盘交付量呈强正相关。然而当房地产进入存量时代,这种线性增长逻辑开始失效,“造新房-卖家具”的传统路径难以为继。
市场的微妙变化往往先于数据显现。新一代消费者走进家居卖场时,他们的需求清单已悄然改变:从“需要一个沙发”转向“需要一种生活方式的表达”。红星美凯龙执行总裁朱家桂日前接受新浪财经专访中对此做出深刻洞察:消费者需要的不是20件孤立的商品,而是一个有情感共鸣的家。因此,家的意义也不再只是展示产品,而是承载个体精神世界的容器。朱家桂的洞察,道破了行业转型的本质:当基础居住需求饱和,家居消费正在经历从“物”到“人”的价值回归。
这种回归对传统模式构成双重挑战:一方面,标准化产品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品牌商陷入“高库存低周转”的泥潭;另一方面,消费者在信息平权时代掌握了更多话语权,单纯依靠渠道优势的卖场面临流量流失危机。红星美凯龙M+家装设计中心的破局之道,在于重新定义“场”的价值——将物理空间转化为设计力的孵化场,让卖场从产品集散地升级为生活方式提案场。
设计力的觉醒:重构产业价值链的支点
传统家居卖场的本质是“厂”的延伸:品牌商将产品塞满商场,消费者在标准化货架间完成选择。这种模式下,“场”的价值依附于“厂”的产能,陷入同质化与价格战的泥潭。M+家装设计中心的颠覆性在于,它让“场”本身成为价值创造的起点——通过聚合设计师、品牌商与消费者,触发设计力驱动的“链式反应”。
在M+家装设计中心,意大利岩板厂商不再单向推销产品,而是与设计师共创岩板艺术装置;智能家居品牌不再依赖参数手册,而是通过实景化交互体验传递科技美学;景观供应商也有了屋顶花园的场景展示……这种转变的本质,是将“场”从产品的终点站变为创意的发源地。当设计师用一块岩板演绎出侘寂风茶室、用智能灯光编织出星空穹顶时,材料与技术的可能性被彻底激活——厂商发现新需求,消费者看见新生活,“场”由此成为产业链创新的策动引擎。
红星美凯龙将这种转型定义为“从产品搬运工到生活导演”的角色跃迁,其底层逻辑直指设计力的三重价值重构。
其一,肯定了设计作为破解同质化困局的密钥。中国城镇住宅的“千城一面”曾催生家居产品的标准化浪潮,但当“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个性化需求呈指数级爆发。相比普通产品,联名设计师款产品溢价空间甚至可提升10倍以上。这种分化印证了一个趋势:当基础功能趋同,设计叙事成为产品差异化的核心战场。红星美凯龙通过M+家装设计中心搭建的开放平台,实质是将分散的设计资源系统化整合——既包括知名设计师的IP赋能,也涵盖中腰部设计师的创意蓄能,最终形成满足长尾需求的“设计供给侧改革”。
其二,肯定了设计对产业链的价值的重塑与分配。传统家居产业链中,设计师往往处于尴尬境地:要么依附于装修公司成为“销售导购”,要么受制于品牌商的供应链体系。红星美凯龙推出的“设计服务独立付费”模式,打破了“设计免费、产品溢价”的畸形生态。这种模式倒逼设计师回归专业本位,同时推动品牌商从“卖产品”转向“提供设计适配型解决方案”。
而最具前瞻性的布局,在于重构了设计力的生态化裂变。当M+家装设计中心将材料商、智能家居厂商、软装机构等纳入协同网络,设计的价值便不再局限于空间美学。新材料、新工艺、高端品牌通过设计师传递给消费者,品牌从“广而告之”转向精准触达,这实际上是家居行业一场创新的效率革命。这种“设计-供应链-消费端”的闭环,让红星美凯龙逐步蜕变为产业创新要素的配置中枢。
从“厂”到“场”的跃迁,本质上是一场关于“连接”的哲学革命。当红星美凯龙用设计力溶解产业链的固化边界,让材料、技术、文化在“场”中自由碰撞,家居产业的未来图景已然清晰:这里没有零和博弈的厮杀,只有生态位互补的共生;这里不再追逐规模的虚妄增长,而是深耕价值的真实沉淀。
如今,通过聚合5000位设计师、超千家工作室,M+家装设计中心正将分散的设计力量整合为“蚂蚁军团”,以开放平台模式打破行业壁垒,将抽象的生活理想转化为可落地的解决方案。
生态重构:开放平台的“慢生意”逻辑
存量市场的竞争,本质是效率与价值的博弈。红星美凯龙选择了一条看似“笨重”的路径:用八年时间打造高规格设计大赛M+中国高端室内设计大赛,用三年时间打磨M+家装设计中心单店模型,投入数十亿升级商场基础设施,拒绝加盟模式快速扩张。朱家桂坦言:“M+需要3-5年孵化期,但我们更看重生态粘性。”这种“慢即是快”的战略定力,源于对家居产业本质的深刻认知。
在M+家装设计中心,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商场内的10万方主材品牌,或小众设计师款家具;设计师则摆脱了“套餐捆绑”,能够根据方案灵活组合产品。这种“高关联但不闭环”的模式,既保留了多样性,又通过规模化采购降低成本。
支撑这一生态的,是红星美凯龙深耕三十余年的产业根基。全国400余家商场、超千万平方米的经营面积,为设计师提供了纯线上平台难以复制的实景展示空间。而“533优租政策”(租金对折、三年长约、三个月免租期)则大幅降低了创业门槛。数据显示,M+家装设计中心的工作室存活率高达85%,远超行业平均的60%。
这种“慢生意”逻辑的背后,是对长期价值的笃定。2025年,红星美凯龙计划将M+经营面积扩大至120万方,入驻设计师突破8000人,并实现“一Mall一M+”的全覆盖。这种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实则是用生态的厚度对抗行业的波动周期。
转型的成效已初步显现。截至2024年底,M+设计中心覆盖全国近50城,经营面积达70.4万方,成为红星美凯龙增速最快的业务板块。用户调研显示,M+家装设计中心客户的复购率较传统卖场高出25%,超过60%的用户因“省心的一站式服务”选择M+家装设计中心。
更深层的变革发生在产业链上游。缺乏品牌和供应链支撑的设计中心只是空中楼阁,而基于红星美凯龙成熟的商场网络和M+家装设计中心设计师“蚂蚁军团”的快速聚合,高端产品线的销售额占比也在逐步提升。这种“需求反馈-设计创新-产品迭代”的闭环,正在重新定义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
与此同时,朱家桂也坦言,现阶段M+家装设计中心目前仍以孵化为主,未来,M+家装设计中心也将先攻占核心城市,再下沉至地级市。
随着M+家装设计中心规划蓝图的确立,红星美凯龙的“3+星生态”战略也更加具象化。2024年,红星美凯龙提出“3+星生态”战略,以“家”为核心,从家居延伸到家电、家装,并且家电家居家装三者互为外延、互为入口、互为增量,最终形成60%家居、15%电器、15%家装、10%新业态(如新能源汽车、餐饮)的全新格局。
3月27日,红星美凯龙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去年,红星美凯龙实现营业收入78.21亿元。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第四季度,红星美凯龙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达到7.48亿元,连续两个季度为正,显现改善信号。
行业启示:一场静默的生态革命
红星美凯龙的探索,为存量时代的家居行业提供了全新范式。
首先,它证明设计可以成为生产力。当设计师从“画图工具”升级为“生活提案者”,其专业价值得以货币化——消费者愿意为设计方案付费,品牌商通过设计叙事实现精准触达,平台则通过生态协同挖掘增量。这种价值再分配,打破了行业长期依赖“产品溢价”的畸形模式。
其次,生态的开放性决定了竞争的终局。M+没有选择用封闭套餐收割短期利益,而是通过链接设计师、品牌商与消费者,构建了一个动态平衡的价值网络。这种模式虽然要求持续的长期投资,但却构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御壁垒——就像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统,单个管道可能显得微不足道,但错综复杂、相互连接的管网体系却能有效应对暴雨洪水的侵袭。
最后,这场转型的本质是对“家”的重新定义。当红星美凯龙将战略重心从“卖产品”转向“卖生活方式”,它实际上在回应一个更深刻的时代命题:在物质过剩的今天,消费者需要的不是更多商品,而是更具情感价值的生活场景。
在速生速朽的时代,做难而正确的事
在追求短平快的商业世界中,红星美凯龙选择了一条“慢路径”。这种慢,是对生态价值的敬畏,是对设计力的重估,更是对行业本质的回归。当“一Mall一M+”的蓝图逐步落地,中国家居产业或许将迎来一场静默却深刻的革命——不是颠覆性的破坏,而是生态化的重生。这场革命没有爆破式的轰鸣,却可能孕育出万亿存量市场最坚韧的生命力。
(图片由 红星美凯龙 授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