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标准诞生:从依赖进口到自主领航 中国润滑力量开启产业新纪元

D1标准诞生:从依赖进口到自主领航 中国润滑力量开启产业新纪元

来源:鲁网 2025-04-01 11:5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过去30年,中国柴油机油标准始终跟随欧美步伐,从API标准到欧洲排放体系,核心话语权长期受制于人。然而,当国六排放法规全面落地,发动机技术迭代加速,进口标准与本土需求脱节的矛盾也日益凸显。2023年,中国首个自主柴油机油标准——D1横空出世,不仅填补了行业空白,更标志着中国润滑油产业从“跟跑者”迈向“领航者”。在这场变革中,昆仑润滑以技术攻坚扛起民族品牌大旗,成为自主标准落地的关键推手。  

破局:为何必须走出“标准依赖”?

长期以来,中国柴油机油标准“双轨并行”的弊端显著:美国API标准主导市场,但国内发动机技术、排放法规却对标欧洲,导致油品性能与硬件需求错位。国六时代,高精度电控、低硫燃料普及等新挑战,让沿用十余年的CI-4级别油品彻底“力不从心”。更严峻的是,缺乏自主标准让市场监管无据可依,劣质油品乘虚而入,威胁着发动机的寿命与安全。  

突围:从联盟到国标,D1如何炼成?

2016年,一场由曹湘洪、金东寒、李骏三位院士领衔的“破冰行动”悄然启动。昆仑润滑联合中国内燃机学会等15家单位,组建发动机润滑油中国标准开发创新联盟(CLSAC),吹响了润滑领域自主创新的冲锋号。历经7年探索,昆仑润滑以中国主流OEM中具有代表性的发动机(一汽CA6DM3、东风DCI11、潍柴WP13、江淮2.0CTI)为试验台架,模拟高温清洁、烟炱分散、抗磨损等极端工况,设计出400小时超长测试周期,指标全面覆盖国六发动机润滑需求。  

昆仑担当:硬核技术背后的“中国方案”

作为D1标准的核心参与者,昆仑润滑率先完成关键技术突破:  

开发RHY3160系列油品,实现15万公里超长换油周期,加剂量降低至13.6%,兼顾性能与成本;  

创新配方设计,通过四大台架严苛测试,高温抗氧化性显著提升,油品性能比肩国际领先水平;  

主导制定NB/SH/T 6062等4项行业标准,推动检测方法国产化,让“中国油”适配“中国芯”。  

意义:一场标准革命,激活产业链未来  

D1标准的诞生,不仅是技术自立,更是一场产业链升级:  

对行业:终结“进口标准套用”历史,构建从研发、检测到认证的完整体系;  

对用户:可满足国六/国六以下排放柴油发动机的润滑要求,获得国内发动机原始设备制造商的认可和支持。  

对国家:突破国外标准认证体系,开创了我国发动机油标准的历史,具有里程碑意义。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标准”,D1的诞生是昆仑润滑深耕核心技术、践行科技自立的缩影。随着RHY3160A等新一代油品落地,昆仑润滑将继续以标准为锚,推动中国润滑产业向高端化、全球化迈进。这不仅是品牌的进阶,更是一个行业从跟随到引领的铿锵足音。

(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市场部)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