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大运河悠悠流过浙江嘉兴海宁,运河两岸孕育出灯彩、皮影、剪纸、竹编、皮贴画、铁器等非遗代表性项目。在盐官镇广福村零售客户周财金的小店里,竹编工艺与店铺经营碰撞出别样的火花。
最亮眼的装点
不到40平方米的小店内,店门正对的墙壁上挂满了五彩的竹编字——用原色以及染成红黑色的竹篾,编织成各种色彩对比强烈的文字。以“王”字为基础,周财金编织出一幅幅含有“福”“喜”“禄”等吉祥字的作品,其中最复杂的“福禄满堂”耗费了他3天的时间。这些竹编字都用竹画框装裱起来,交叠摆放,铺满了整面墙。
周财金说:“早些时候生意平淡,所以把以前的手艺捡了回来。”选色、抽绳、翻折、穿叠……一件件竹编制品摆满了这家小店,成为最抢眼的装点。“这些竹编制品很有意思,看着看着就走进来了。”正在购买商品的老顾客说,像自己这样“沦陷”于竹编的顾客有很多。有了竹编,小店的生意添了几分生机。
周财金还擅长制作竹编小鸟、小马等工艺品,让竹编重回大众视野,并别出心裁地将五颜六色的编织袋裁剪成原材料。他解释道:“把编织袋用作竹编材料,也是废物利用了。不然,编织袋乱扔会污染大运河。”
周财金对大运河有特殊感情,经常参加大运河清洁志愿活动,还把自己的竹编作品送给参加志愿活动的志愿者们。他说:“大运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我们要爱护她,保护好她。”
竹编里的善意
60多年前,竹编用品是当时人们抓鱼盛菜的紧俏货,周财金一家人的吃用全在这上头。上世纪90年代开始,塑料制品广泛使用,竹编制品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于是周财金开起了零售店。随着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作为有39年党龄的老党员,周财金也想着回馈社会,努力把老店经营成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爱心驿站。
2016年,周财金花费了整整3个月的时间编织了100只四角篮。在志愿者协助下进行义卖,他将筹得的1630元悉数捐给了村里,买成月饼分发给镇上养老服务中心的71位老人。
周财金还是个文艺积极分子,平日里,他请村里的乐队在自己店里排练,他拿着口琴加入合奏,小店俨然成了音乐会现场。这既娱乐了大家,又为店里添了人气。
竹编外的传承
村里也希望周财金的手艺能传承下去,邀请他开设竹编课堂。自2022年以来,周财金每周五上午在文化礼堂教授竹编技艺。20多堂课下来,徒弟们就能编出一件件像样的作品了。平时,周财金带着徒弟们一同在运河老街上宣传竹编手艺,竹编小摊周围吸引来众多路人,为老街增添了不少活力。
除了每周的常规活动,在传统节日等特殊时间点,村委会也会开展党群活动,周财金作为老党员,在活动中教授大家如何制作竹编红船。
2022年,周财金带着自己的竹编手艺走进丰士小学,20多个孩子跟着周爷爷学会了用竹篾编织小鸟、小马。周财金说:“希望更多的人学会这门手艺,让它能一直流传下去。”
“千年运河伴古今,微波清清鱼虾盛。”如今,周财金经常会写上几首小诗,念给周围的孩子们听,为孩子们吹奏口琴,讲述大运河的故事。一位老人,一群孩子,一条焕发生机的千年大运河,悠悠地传承着运河文化。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