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电子知识产权中心发布 《生成式人工智能全栈技术专利分析报告》

工信部电子知识产权中心发布 《生成式人工智能全栈技术专利分析报告》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4-01 10:4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4月1日电(记者 马思)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近日在湖南长沙召开。湖南省副省长曹志强、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司副司长徐文立等参加了绿色智能计算产业专场对接活动。活动围绕算力、人工智能与产业发展、投资环境等进行了专家报告、成果发布和产业推介。会上,工信部电子知识产权中心发布了《2024生成式人工智能全栈技术专利分析报告》,这是中心连续第七年就中国人工智能专利发展情况发布研究成果。

《报告》阐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全栈技术创新的新发展新突破,并围绕模型能力的最新拓展,由算力芯片和软件框架构成的基础层、大模型打造的模型层协同提升算力效能的新范式,以及以智能体为标志的应用创新全面发展,从专利视角去理解、发现生成式人工智能全栈技术创新当前的最新发展态势,旨在为突破现有短板和寻求创新路径提供借鉴。

一是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栈基础层(智能芯片和软件框架)、模型层、应用层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形成了“需求牵引技术、技术赋能场景”的发展格局。生成式人工智能基础层与模型层技术的创新突破为应用场景的拓展提供了基座支撑和新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应用领域的复杂需求又倒逼、激励基础层、模型层的算力升级与算法优化,带动了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全栈技术的创新发展。2017年至2024年间,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全栈公开专利共167,634项,专利申请年均复合增长31.6%,专利申请人数量从2,257家扩张至13,075家,年均增长24.6%,展现出在国家战略引领、地方政策助推、技术创新的全面支持下,人工智能技术变革式的创新发展态势。

图1 生成式人工智能中国专利申请与授权态势分析

二是我国创新主体更加注重专利质量,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与产业生态正在形成。《报告》显示,百度、华为、浪潮、腾讯和阿里巴巴等专利申请数量排名前十的企业类创新主体,其专利申请量之和占总申请量的10%,正成为技术突破、效率提升与场景应用的关键力量。特别是百度、华为等科技领军企业实现了从底层算力、模型研发到应用落地的全链条创新布局,构建了智能芯片、深度学习框架、基座大模型、垂直模型和智能体等全栈式产品矩阵,能够发挥“基础设施”的禀赋,为经济建设贡献更有价值的创新力量。

表1 生成式人工智能中国专利申请与授权 Top10 创新主体(企业)

三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全栈发展呈现出技术创新驱动、应用场景牵引与生态系统支撑的三位一体、协同演进的发展模式,其中代表性创新主体展现了价值传导、创新引领的核心作用。为解析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产业应用和生态支撑三方面互为支点的发展格局,《报告》基于20余项专利指标,探索构建了“AI专利高质量发展能力测算指标体系”,借此研判代表性创新主体推动核心技术研发、打造应用场景落地、培育可持续自主生态的梯次性发展战略。如下图所示,百度依托基础层的飞桨框架与昆仑芯片深度适配、模型层的文心系列大模型,为智能体等产业应用提供动力引擎,形成了自主的技术创新生态,并在AI专利高质量发展能力评测中建立了良好的储备和领先优势。华为、腾讯和阿里巴巴等企业也已构筑了研发、应用和生态互为支撑的稳定发展体系。之江实验室作为新型研究机构,则展现了基础研究与应用创新协同、快速推进的发展态势。

图3 生成式人工智能主要创新主体AI专利高质量发展能力分布

四是多模态及推理技术专利的加速申请,印证了2024年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技术正逐渐具备理解真实世界、进行复杂决策的能力,使我们在通往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道路上又进一步。2025年1月,我国AI初创公司深度求索发布的DeepSeek R1以技术路径、成本控制与开源策略的全面创新,为AI研发提供了新范式。3月百度发布的文心大模型X1在性能对齐的情况下,进一步将API调用价格降至R1的一半。人工智能普惠应用的“大航海时代”即将来临。

《报告》认为“人工智能+”专项行动的深入推进将进一步加速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通用技术的赋能作用,应持续用力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和开发,并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向科技创新的上游突破,努力追赶基础算力、基本算法、结构化基础数据的创新路径,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报告》建议建立长期多元的战略规划,加强国家级基础算力、高质量数据供给,加强产业创新集群培育,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头雁企业+专精特新”雁阵格局,形成标杆性垂直领域的创新产业集群。

2024年国家政府工作报告同时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和“人工智能+”行动计划,奠定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战略基础地位。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继续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在此之上,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将更广泛的与应用场景深度融合,为产业经济和人们生活赋能。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广泛应用正步入发展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