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可精准诊断消化道罕见病的医学多模态大模型发布,开启可信AI+医疗新纪元

首个可精准诊断消化道罕见病的医学多模态大模型发布,开启可信AI+医疗新纪元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3-31 17:5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背景下,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健康长三角研究院共同承办的“AI赋能精准诊疗创新发展学术会议”于3月29日在上海徐汇校区成功举行。现场来自政府主管部门、医院、科研机构、产业界和媒体的近200位代表参加,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申康医院、湘雅三医院、瑞金医院、仁济医院、第一人民医院、玉环第一人民医院等专家,围绕“可信智能·精准诊疗”主题从不同角度展开深入对话。首个可精准诊断罕见病的医学影像多模态大模型矩阵“明岐”正式亮相。该模型由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LoCCS实验室的王烁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研发,专为解决AI+医疗领域最具挑战性的罕见病精准诊断难题而生,“明岐”采用“大模型能力矩阵 + 专家路由协同”的双引擎驱动架构,在诊断精准度与效率方面实现了跨越式提升。相较以往主要依赖个别专家的冗长诊疗模式,“明岐”凭借高精度、可解释、多专家协作等创新优势,赋能湘雅三医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消化内科“不死癌症”克罗恩病等罕见病诊断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全球罕见病诊疗带来了一次全面升级。本次会议还吸引了20余家媒体前来报道。

攻坚罕见病诊疗

罕见病往往病情复杂且临床资源稀缺,患者确诊周期可长达数年之久。“明岐”通过多模态深度学习技术,整合了医学影像、病历文本以及化验指标等数据,为医生在高难度罕见病诊断中提供科学、透明的决策支撑。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消化内科的专家验证显示,“明岐”在克罗恩病(被称为“不死癌症”)等消化道病种上,诊断准确率超过 92%,超越了专科高级医生水平。业内人士指出,这一突破对缓解大型医院专家资源紧缺、缩短罕见病确诊路径具有里程碑意义。

多模态+可解释,树立AI诊断新标杆

相较传统医疗 AI 常见的“黑箱式”输出,“明岐”首创的“透明诊断舱”机制能将每一个诊断步骤和推理过程可视化呈现,并配合相似病例库对比,实现对疑似病变区域的精准标注以及诊断路径溯源。LoCCS 实验室核心成员孙士锋教授表示:“医生和患者往往最关心的是‘AI 为什么得出这个结论’,可解释性正是获得临床认同的关键,令医生敢于、愿意在真实场景中使用 AI。”

本地化部署,突破高昂算力瓶颈

高算力部署与数据安全问题是医疗 AI 落地的“拦路虎”。为此,“明岐”采用了模型蒸馏和量化技术,将需求从上百万元的 GPU 服务器大幅降至仅需 10 万元左右的一体机便可完成大模型推理。LoCCS 实验室专家贺超翔指出,这一成果让县域及基层医院也能低成本享受专家级诊断系统,并通过本地化部署满足患者数据隐私安全等合规要求。

促医疗资源下沉,打通民生“最后一公里”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政策专家指出,“明岐”模式为县域医院或偏远地区提供了在“有限预算、有限算力”条件下的高水平诊断能力,使偏远地区患者不必再长途奔波或耽误治疗。未来,随着更多罕见病病种纳入模型训练和更多医院参与数据共享,“明岐”或将形成全国性的分级诊疗网络,为解决中国医疗资源不平衡的问题带来新的可能。

科技向善,让AI成为生命之光

“这不是机器的胜利,而是人类智慧的延伸。” 当“明岐”大模型层层解析克罗恩病患者的肠道内镜影像时,呈现在眼前的是由无数蓝色光点连接成的诊断路径,犹如在黑暗中蜿蜒前行的生命之光。它或许微弱,却为2000万中国罕见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明岐”正以前所未有的精准诊疗能力,开启医学AI新时代,让罕见病诊疗迈向更智能、高效和可及的未来。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