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北群山如黛,汉水蜿蜒处,湖北省郧西县羊尾镇的梯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这里是湖北香料烟的重要产区。2025年初春,随着省市局的战略部署,郧西县局(营销部)接过时代考卷,重启香料烟种植,既是为乡村振兴探新路,更是为深山百姓谋生机。
一、踏破青山觅生机:破冰行动中的为民情怀
郧西县局香料烟专班,位于湖北省郧西县羊尾镇,这里层峦叠嶂,山道蜿蜒如绳。十年前,这里的香料烟产业因种种原因沉寂;十年后,复种的号角在陡峭的山崖间重新吹响。面对"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困境,专班负责人陈新华带着专班7名队员,用脚步丈量24个村庄的沟壑纵横。每天清晨,摩托车的轰鸣声划破山间薄雾,他们带着卷尺、笔记本和满心热忱,穿梭在海拔落差数百米的深山间。有位老烟农算过:"陈站长他们每天绕的山路,加起来能到县城三个来回。"
面积落实是首道难关。当发现村里老人下山开会"比登天还难",陈新华把会议室搬到了晒谷场、老槐树下。青石板当讲台,长条凳围成圈,一场场"板凳会"在晨曦中开场。"种烟补贴每亩多少?""肥料咋运上山?"面对乡亲们操心的实际问题,他掏出泛黄的笔记本逐条解答,字迹里浸着夜半研读政策的汗水。76岁的李大爷感慨:"活了这把年纪,头回见干部把会开到我家门槛边!"
三个月里,他们车辆里程表多转了2万公里。当发现最后的面积核实超过计划面积时,那天傍晚,他站在羊尾峰边,望着山坳里连片的烟田,对年轻技术员小张说:"你看这些弯弯田,像不像老乡们盼丰收的眼睛?
二、躬身沃土育新苗:技术攻坚中的匠心传承
试验田里的温度计指向32℃时,专班成员孙君宏正在垄沟里测算行距。十年技术断档,让复种如同"老把式学新戏"。在省市局的安排下,专班要承担开展6个香料烟科技试验,旨在更新新技术,新理念。那天炎炎烈日,在试验地开辟了54个试验小区,像绣花般精准调控着施肥量。"这片施氮肥35公斤,隔壁减5公斤作对照。"沾满泥土的手指在图纸上游走,为54个试验单元标注差异。年轻技术员小张记得:"试验方案在纸上看着简单,等真正到了地里才知道这布置起来真不容易。辛苦各位师傅们了。"
育苗大棚里昼夜温差考验着烟苗韧性,也考验着技术员的耐性。三月寒潮来袭,专班成员张培强一大早出发便前往育苗大棚,检查香料烟育苗情况,并每隔两小时记录温湿度。棚外微亮的光束扫过霜花,他在记录日志上写道:"苗如婴孩,冷暖饥饱皆须挂心。"
最动人的课堂总在田间。在庙沟村的起垄现场,专班成员潘洪广抄起锄头示范"三沟配套"技法,裤脚沾满泥土却浑然不觉。"垄高15公分,要像大姑娘的辫子般顺溜!"生动比喻引得笑声阵阵。78岁的老把式老王竖起拇指:"这后生干活比俺当年还较真!"
三、枝叶关情暖山乡:生产保障中的初心坚守
阳春三月间,一辆满载肥料的农用车在泥泞山路上蜗行。专班贾金朝紧握方向盘,后视镜里晃动着28个村的送货清单。当他把最后两袋肥料扛进独居老人张奶奶家的堂屋时,身上的工装已分不清汗水泥水。"娃啊,喝口茶再走!"老人的呼唤追出门外,他的应答已散在山风中:"还有三户等着呢!"
在送肥卡车变成"流动课堂"的日子里,他创新出"肥料包+技术包"配送模式。每袋肥料附着的不仅是养分,还有手写的施肥指南。在黑虎庙村发放现场,他蹲在田埂上,用树枝画着施肥指南:“你看哦,一亩地就是一袋专用肥,另外钾肥10斤,看好了哈。”
春耕最忙时,专班成员梁天栋的手机成了"110热线"。深夜接到烟苗蔫萎的求助,他们晚上难以入寝,第二天一大早翻山诊断,发现是地膜覆盖过紧。"就像人睡觉蒙头,哪能不憋气?"幽默的比喻让烟农眉头舒展。
尾声:青山不负耕耘者
有人问专班每天这么辛苦图什么,记得陈站指着远山如黛:"你看那层层梯田,多像登天的台阶。我们这些基层党员,不就是给老乡们搭台阶的人吗?"夕阳将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仿佛要触到那些他们走过千万遍的山路。在鄂西北的褶皱深处,这样的身影何止一个?正是这些默默搭"台阶"的人,让乡村振兴的脚步,踏得愈发坚实而温暖。(文章和图片由张培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