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影视行业还在为一部短剧的CG特效耗费3个月以上时,青岛量子光年工作室(以下简称“量子光年”)的00后团队,已用AI技术将这一周期压缩至1天。作为国内首批AIGC内容服务平台,这个年轻团队近期凭借《749档案》系列短剧获得全网近500万浏览量,200余万粉丝在线追更,通过AI技术赋能文化产业,他们正成为AIGC影视赛道的初创标杆之一。
图说:量子光年内容总监石三在跟进AI短剧工作流。
短剧制作效率提升百倍,主打“克苏鲁+中国风”奇幻叙事
“这不是取代人类,而是解放创造力。”量子光年内容总监石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23年被业界称为“AIGC影视元年”,据《中国AI数字内容白皮书》预测,到2025年,AIGC将覆盖75%的短视频创作场景。量子光年踩准了这一浪潮的脉搏,搭建AI生图、图生视频、智能混剪、数字人等技术矩阵和高效工作流,他们不仅将短剧制作效率提升100多倍,更让“克苏鲁+中国风”的奇幻叙事在快手、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圈到一波波粉丝。
AI短剧全网超500万播放量,教会百余人AIGC生成技巧
在量子光年“蜗居”的小公寓内,目睹了一场“人机共舞”的初级画面创作演示:输入“近代着装的调查员踏入破败道观”的文本指令后,AI在30秒内生成分镜草图,随后匹配历史建筑数据库,叠加光影特效,输出一段15秒的沉浸式场景视频。“以前需要编剧、分镜师、建模师接力完成的工作,现在一个人就能驾驭。”石三解释道。
图说:量子光年团队在进行短剧镜头的生成与修正。
这种产能革新在《749档案》系列中得到极致体现。该剧以“林夏”“1324”等超自然现象调查员为主角,融合道家文化、玄幻武侠、克苏鲁风格等元素,在抖音单集播放量突破300万,全网500余万。“在生产过程中,我们部署并训练了10余款国产AIGC生成工具,但我们不是简单堆砌技术和画面参数,而是用AI讲好人的故事和文化的传承。”石三强调。在《南极真相》这一季的第1集中,团队利用AI复原了南极冰层肌理和地貌特征,生成了大量模拟冰层坍塌的动态效果,将难以在现实中见到的地球远古场面转化为鲜活的视觉奇观。
《749档案》是全网首部科幻+惊悚AI短剧,该系列在量子光年旗下“爆米电影”的抖音账号中持续更新,吸引了200余万粉丝追更或留言讨论。据介绍,该团队旗下另一账号“量子AI研习社”展现了其“AI技术普惠”的愿景,通过年初至今的数十条AIGC科普教学视频,他们带动了5000余名创作者入门、起号、出片,用国产的生成式工具实现了电影级特效甚至大师级运镜。十余家知名的科技教育研学基地更是借助其智能生成工作流,将研学课程转化成交互式动画,助力客流量和培训效果提升。石三介绍,不足1年,他们已在全网圈粉近300万。
轻量化工程+高效原创,自主创新“双螺旋”创作模式
“我们团队主体是00后。AIGC技术几乎每周都在迭代,我们必须要赶时间和AI争夺控制权,也是为了重塑影视产业的底层逻辑和创新打法。”石三的深度思考道出了行业真相。当记者问及AIGC创作的边界时,他提到了AI制作的难点:一段自动生成的校园爱情短剧,尽管画面精致,但人物表情始终带着“非人感”,“AI可以3天学会蒙太奇手法,但却时常理解不了人类‘欲言又止’的那种情感张力。”
图说:量子光年团队探索出一整套“双螺旋”创作模式。
然而,这种困境也催生了量子光年的“双螺旋”创作模式:在《749档案》的剧本阶段,编剧先构建“情绪图谱”,设置每个场景的恐惧值、悬念系数等参数,训练AI在画面色调、运镜速度上做好精准匹配,不断提升微表情的细化参数,让AI对场景的演绎拥有更多样的人性层次。
“真正的创作永远需要人文温度。”作为国内新锐导演、编剧,石三曾先后担纲爱奇艺迷雾剧场、功夫影业的作品立项和制作工作,对于脚本的原创深度、戏剧张力、精神内核要求很高。例如,在为国内某博物馆制作AI科普纪录片时,石三在创作剧本时进一步构思:若在戏剧逆转情节时加上一句“同志们,跟我上”,会更具感染力和人性光辉。为此,团队耗时一周,几乎做7*24小时训练模型,只为让数字形象说出这句台词时的眼神更勇毅、坚定。这种执着的匠人精神收获了意外回报,该内容让观看者的知识留存率显著增加,获得了甲方、观众一致好评。
与快手、抖音等大厂探讨新打法,加速赋能千行百业
站在AGI产业爆发的临界点,量子光年团队正将触角伸向更广阔更纵深的领域。据悉,他们将与抖音即梦AI、快手可灵AI等平台共同探讨“AIGC短剧”新打法。日前,国内一家大型电影制作公司已邀请其参与“AI叙事实验室”建设。更令人期待的是量子光年团队参与的“元宇宙制片厂”计划,创作者未来或可通过脑电波设备驱动AI生成剧本、方案甚至建模,为千行百业赋能。
图说:《南极真相》完成后,量子光年将继续延伸东方奇幻领域的叙事。
“AI影视的最大阻碍从来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我们的想象力天花板。”石三望向办公室墙上的《攻壳机动队》海报说道。此刻,量子光年团队工作流主机的屏幕上,新短剧《混沌语录》的进度条已走到97%——远古神祇裹挟着东方玄学的神秘符号,AI生成的克苏鲁特效与道家兵器的粒子光影交织,碰撞出独属于数字时代的东方美学奇观。
镜头对准东方典籍,让AI成为“中国故事”超级翻译器
这群00后以自主研发的AIGC技术矩阵为笔,将“克苏鲁+中国风”的叙事基因注入每一帧画面:从智能生图到动态建模,从情感参数化训练到数字人微表情校准,他们用算法解构传统文化的深邃,又以代码重构其生命力。当行业仍在争论AI与人文的边界时,量子光年已用“双螺旋”创作模式证明——技术爆发与匠人精神并非对立,而是打开全球影视工业新语法的密钥。
他们以单日量产影视级内容的效率革新赛道,却始终将镜头对准《山海经》的瑰丽、《道德经》的哲思,让AI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超级翻译器。从青岛的小公寓到“元宇宙制片厂”,这群年轻人正以变革性的生成式工作流,探索一套兼具工业精度与文化厚度的新标准——这里没有“好莱坞范式”的霸权,只有东方奇幻宇宙在算法中蓬勃生长的轰鸣。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