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化,一场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多学科融合为特色的乡村美育实践正在湖北荆州悄然展开。长江大学电信学院“诗文涵艺”团队自2021年发起以来,通过“艺术+学科”的创新模式,将诗词、绘画、音乐、舞蹈等融入乡村课堂,为留守儿童和偏远地区学生打造了一套“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素质国学课程。团队核心成员孟宪锦弘表示:“我们想让美育不再‘悬浮’,而是扎根乡土,点亮孩子们的创造力。”
破题:从“记忆难”到“学科融”的乡村美育探索
长江大学电信学院团委书记康玮教授在支教时发现,传统诗词教学依赖机械背诵,导致学生兴趣低迷。她提出“右脑记忆法”,即以艺术为媒介激活形象思维,并于2022年12月联合学生孟宪锦弘、韩梦彦等十余位核心成员发起“诗文涵艺”计划,组建涵盖教育学、汉语言文学、音乐表演等12个专业的60余人团队。团队以小学语文教材诗词为蓝本,设计出“三维一体”教学体系:艺术化表达、游戏化互动以及场景化实践,旨在通过多学科融合破解乡村美育难题。
实践:在荷花小学播撒“美育星火”
2023年暑期,“诗文涵艺”团队联合长“童愿团队”在荷花小学开展“科技+文化”主题夏令营。绘画组创作主题简笔画,舞蹈组编排手势舞,科技组引入AR技术实现“传统文化数字化破壁”。课程还融入乡土元素,结合监利水稻种植知识讲解《悯农》,用稻草制作手工模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志愿者冉佳佳回忆:“连最腼腆的学生都敢上台表演自编的诗词歌曲。”
成果:从“单向输出”到“双向成长”
截至2025年3月,团队累计开发16季课程,覆盖小学至高中全部诗词篇目,制作微课、舞蹈、音乐视频300余条,公众号“童愿团队”粉丝量突破5万。实践成果显著:荷花小学学生诗词默写正确率提高42%,90%以上表示“更爱传统文化”;团队提炼的“五育融合”教学模式获省级思政案例二等奖,且课程被湖北、湖南等地20余所乡村学校采用。
“诗文涵艺”团队的探索为乡村美育提供了可复制的“学科赋能”样本。未来,团队计划开发方言诗词课程,联合高校艺术院系建立“乡村美育资源库”,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感受中华文化之美。正如康玮教授所言:“我们不仅是教孩子背诗,更是在培育文化自信的种子。” (通讯员 杨丽臻,朱妍,孟宪锦泓)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