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新规落地,亲笔签数字笔迹成兼顾效率与安全的新选择

人脸识别新规落地,亲笔签数字笔迹成兼顾效率与安全的新选择

来源:鲁网 2025-03-26 12:3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公安部联合公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2025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

新规落地,强调不得将人脸技术作为唯一验证方式

《办法》明确了“非强制原则”,规定实现相同目的或者达到同等业务要求,存在其他非人脸识别技术方式的,不得将人脸识别技术作为唯一验证方式。个人不同意通过人脸信息进行身份验证的,应当提供其他合理、便捷的方式。

此外,《办法》还强调了“最小必要原则”,规定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应当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并实施严格保护措施。

图源:央视网

“好用”到“滥用”,人脸识别之殇

高效与安全,似乎成了悖论。人脸识别作为人工智能的标志性技术,凭借便捷高效的特性,迅速渗透至金融支付、公共安防、政府服务、商业营销等各个领域,一度成为数字化转型的“标配”。

然而,现今的人脸识别技术已成泛滥之势,部分机构在未经用户许可的情况下强制采集人脸信息,更有企业以“提升服务”为名,通过误导或胁迫手段强制用户接受人脸验证。与此同时,个人隐私信息泄露、AI伪造攻击等带来的安全问题频发,让社会不得不重新审视:高效与安全,能否同时兼顾?

图源:央视财经。今年315曝光人人信,其工作人员对记者直言,“人脸识别是一种高科技,不需要人在,也不需要人活着。”

数字笔迹,兼顾高效与安全的“双全法”

值得一提的是,生物特征识别领域,人脸并非唯一选项。笔迹作为一种独特的动态生物特征,正成为兼顾效率与安全的新选择。

亲笔签数字科技自主研发的数字笔迹AI识别技术,通过记录书写全过程的笔迹生物特征,构建个人专属笔样模型,经过AI专利算法识别,即可实现身份的有效核验。

相较于人脸识别,笔迹动态生物特征的运用,能减少个人隐私信息的暴露,有效抵御AI伪造技术的攻击;同时,主动书写的行为本身即包含身份与意愿的双重确认,可有效弥补传统数字技术体系中身份识别与意愿确认环节分离的漏洞,解决“身份冒用”和“意愿伪造”的双重难题;此外,站在司法角度来看,笔迹作为自古以来的传统证据类别,也更易与现有司法体系衔接,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权益保障。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