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林毅、于泊远同学以保护植物多样性为初衷,号召同学参加社会实践项目,带领数据领航团队前往北京、天津、江西等地区围绕珍稀植物保护现状开展调研。团队通过实地考察、专家访谈和生态宣传,深入了解当地的植物多样性保护现状,探讨助力生态保护的可行方案。
团队通过引入低功耗环境传感技术,探索建立长期监测机制,为珍稀植物保护提供更科学的数据支持。经过1年多的实地调研,团队发现珍稀植物保护因缺乏科学、系统的植物保护方案导致保护方案针对性弱、信息整合度低等问题。
团队成员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为政府、自然保护区、基层林业工作者提供了科学的保护对策。团队将保护策略落实到实践,申请发明专利6项,针对调研到的问题研发植物生长数据检测设备、区块链数据共享平台,打造区块链+珍稀植物保护数字化解决方案,与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为珍稀植物保护探索了一条科技赋能生态的新路径,为未来的科研和社会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林毅同学说:“ 珍稀植物是国家不可或缺的资源。比如南方红豆杉、伯乐树、银杏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这些珍稀植物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还在涵养水源、维护生物链稳定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入了解珍稀植物的保护现状,并进一步探索科技在生态保护中的应用可能性,将珍稀植物保护方案进行复制推广,助力更多地区更好的开展植物保护工作,为绿色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于泊远同学说:“ 我们在天津等地试点研究,帮助植物保护部门实现对珍稀植物的全方位、全时段、全周期的监测和记录,为珍稀植物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丰富和准确的数据源。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对珍稀植物的环境和生长的智能分析和预测,为珍稀植物的培育和管理提供了科学和有效的指导和建议。未来团队会继续砥砺前行,为珍稀植物保护献言献策。”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