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渤海湾到南海岸——珊瑚石跨越千里终回家
浪花轻抚着琼海南海岸的细沙,散落的珊瑚碎枝正被潮水推回故土。2025年3月,一批漂泊2000公里的特殊“游子”——33吨珊瑚石,在山东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与海南琼海两地司法、执法部门的接力护送下重返原生海域。这场历时两年的司法修复行动,不仅打通了跨省生态治理的协作链路,更开创了我国海洋环境保护异地修复的典型案例。
珊瑚碎枝(俗称珊瑚石)本应在南海海域完成守护海滩生态环境的使命,可今天,33吨珊瑚石竟从千里之外的渤海湾——山东滨州“漂泊”归来,它们为何会出现在渤海湾、又为什么要历经波折从渤海湾运回南海岸呢?
从法庭到海滩的探索
山东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滨州开发区法院)受理了一起涉买卖、运输珊瑚石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经审理查明,海南的郑某、卢某在琼海市的海滩上捡拾珊瑚石,出售给广东的薛某,薛某又出售给山东滨州的王某。王某零散网络销售过程中,被滨州公安机关发现,并就地扣押了全部33吨珊瑚石。
如此庞大数量的珊瑚石,通过什么方式才能够实现生态环境的修复?
(滨州开发区法院聘请环资审判智库专家开展座谈)
为此,滨州开发区法院组织了环资审判智库专家座谈会。经研究认为,将涉案珊瑚石回撒至案发海滩的恢复原状为最佳的修复方式。承办法官联系到涉案珊瑚石原生海滩所在地的琼海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该修复方式得到了积极认可。最终,该起公益诉讼案件,在滨州开发区法院主持下达成调解:各被告承诺将涉案珊瑚石运回案发地予以回撒。一场跨越2000多公里的“归乡行动”就此展开。
跨省跨部门协作配合,33吨珊瑚石千里归乡守护“蓝色生命线”
(33吨珊瑚石全部运送至琼海市南海岸的海滩)
2025年3月,各被告分段配合,经历陆运——海运——陆运,漂泊在外两年有余的33吨珊瑚石被运回了它们的家乡——琼海市南海岸的海滩。滨州开发区法院、琼海市综合行政执法局、青葛海岸派出所的司法和执法人员共同监督、见证、参与了这场特殊的“生态归乡”。从正午一直到黄昏时刻,那些散落的珊瑚石被一一回撒至海滩上,重新融入熟悉的海洋生态链。海风轻拂,潮水涌来,声声浪响,仿佛是大海在诉说着司法修复的强大力量。
(滨州开发区法院与琼海市人民法院展开座谈)
珊瑚石回家了,但故事还没结束。滨州开发区法院分别与琼海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琼海市人民法院展开座谈,围绕跨省跨部门联合司法修护工作的经验与挑战,就信息共享、联合修复、联动执法等议题深入探讨,力求推动海洋保护工作从过去的“单线治理”模式,逐步迈向更为全面、高效的“全域共治”新格局。在鲁琼两地司法、执法部门的协作配合下,珊瑚石重回海滩,既是一场跨越山海的特殊“归乡”,又是一次司法智慧与生态责任的交融,充分发挥了典型案例的价值引领作用,生动诠释着“法律的意义不仅是惩治,更是引导与修复”。
近年来,滨州开发区法院有效落实环资案件刑事、民事、行政“三合一”审判模式,在依法裁判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修复,将恢复性司法理念贯穿始终,对于不能或不宜当地修复的,积极探索异地修复模式。同时加强司法与行政、区域流域之间的协同共治,联合滨州开发区黄河河务局建立建成黄河水利风景区生态环境司法修复基地,在黄河淤背区、黄河水域创设了“复植补绿”和“增殖放流”两个生态环境司法修复点,以不懈的努力与扎实的举措,持续推动从案件审理到环境治理的转变,努力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生态效果的有机统一。
(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 王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