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折化解债务”?马上消费提醒您,提高警惕,小心此类骗局

“2.5折化解债务”?马上消费提醒您,提高警惕,小心此类骗局

来源:鲁网 2025-03-20 16:3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如今,债务问题困扰着不少人,一些不法分子便借此机会,设下各种骗局,试图骗取群众的血汗钱。“2.5折化解债务”这一骗局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以诱人的承诺为幌子,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陷阱。

2024年,银川市民张强(化名)在手机视频软件上看到一则“化解债务”的广告,广告声称能以2.5折的价格化解债务,这对于正被债务问题困扰的张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按照广告的提示,前往广律公司银川分公司了解情况。

在广律公司银川分公司里,工作人员向张强展示了一系列看似正规的文件,包括公司的营业执照、《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开展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等,还拿出了一些银行的债务结清证明给他看。工作人员信誓旦旦地介绍说,银行会把一些不良债务打包,以1折到2.5折的价格出售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而广律公司则与这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接,买回这些坏账,从而实现债务的化解,并从中赚取差价。他们还承诺,化解债务的时间为6至18个月,如果18个月后不成功,将全额退款。

张强被这些看似专业的说辞和文件所打动,他决定抓住这个“机会”。于是,他通过向亲友借贷等方式,东拼西凑了5万多元,准备用来化解掉他原本的20多万元债务。他与广律公司签订了合同,按照工作人员的要求,交出了绑定银行账号的实名手机卡,并被拉入一个微信群,等待后续的联系。

然而,到了9月份,张强突然发现广律公司因涉嫌犯罪,已被金凤区公安分局立案侦查。这一刻,他如坠冰窟,原本还想着借这次机会还清银行贷款,自己再慢慢打工还亲朋好友的借款,现在却变成了“雪上加霜”。

根据警方的介绍,“2.5折化解债务”骗局的本质是犯罪分子利用群众金融知识不足和急于摆脱债务困境的侥幸心理实施诈骗。广律公司等中介机构通过伪造资料、恶意投诉等不正当手段,假借债务人名义与银行协商还款或申请减免政策,以此来拖延时间。他们收取高额服务费,却无法真正帮助债务人化解债务问题。这些公司所谓的银行结清证明,仅存在于还款金额已明显超过贷款本金的“优质客户”中,比例极低,大部分受害者支付的服务费最终石沉大海,债务问题也未能得到解决。

为此,社会上有不少正规金融机构都在积极向广大群众进行科普教育,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已于3月5日全面启动 2025年“3・15”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活动,旨在切实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意识,营造安全健康的金融消费环境。针对当下扰乱市场秩序、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代理维权”“减免债务”等非法中介活动,进行深入剖析与风险提示。

对于张强所遭遇的“化解债务”诈骗,马上消费特别提醒广大群众,面对债务问题,应保持理性,切勿轻信网络平台上所谓的“低折扣化解债务”广告。要增强金融知识储备,了解正规的债务处理途径,如与银行协商还款计划、申请债务重组等。同时,提高对非法中介活动的警惕性,不要轻易向陌生公司支付高额费用。如遇金融消费纠纷,应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避免陷入骗局,遭受更大的经济损失。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