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工程学院积极探索新时代育人模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实践创新为驱动,构建“三色四进五育”第二课堂三维课程体系,深入探索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推动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三色”铸魂:构建第二课堂三维赋能新格局
红色基因传承,厚植家国情怀。学院依托赣南苏区丰富的红色资源,持续开展“红色研学”系列活动。定期组织学生深入瑞金、于都、兴国等革命旧址开展沉浸式学习,将红色传统教育融入第二课堂,让革命精神入脑入心。近两年,累计开展红色主题活动26场,参与学生达1500余人次,有效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
绿色创新实践,服务社会发展。学院立足专业特色,重点打造“绿色双创”品牌。围绕“挑战杯”“大学生国际创新大赛”等赛事,聚焦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需求,培育创新项目。近两年,学生项目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荣誉62项,其中4个项目实现成果转化,有效实现第一课堂理论知识与第二课堂实践创新深度融合。
蓝色职业赋能,深化产教融合。学院与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核工业赣州勘察设计集团、赣南地质矿产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蓝色工匠”实训营。通过“行业导师进课堂、学生实践进企业”的双向互动,将行业前沿技术与育人实践有机结合,年均参与学生500余人次,有效打通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
“四进”联动:打造全域化育人实践矩阵
进学校:共建思政实践基地。与安远镇天心小学、兴国县睦埠小学等10所中小学共建思政实践基地,开发红色文化、生态文明系列课程,已开展理论宣讲40余场,辐射中小学生3000余人次。
进矿山:助力矿区生态修复。依托本科生导师制项目,组织学生深入矿区开展环境修复治理。参与实施矿山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项目5个,为矿区生态建设贡献力量。
进村组:服务乡村振兴一线。组建“一滴水”乡村振兴服务队,开展“耕地大棚化”“土地耕果置换”等专题调研,形成调研报告12份,为地方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进企业:联合开展定制培育。对接企业需求,开展“订单式”志愿服务,解决企业需求;对接学生需求,邀请企业专家进校开展专题讲座15场,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五育”融合:创新素质养成评价机制
德育引领:建立实践积分制。通过“赣青二课”平台发布德育实践活动,涵盖德智固本、学风养成等十二个模块,实现积分数字化管理。
智育创新:实施项目库分级管理,构建“校—省—国”三级项目认证体系,实施学分转换机制,年均纳入双创项目超过20项。
体育强基:根据学校体育测试情况,制定分类训练清单,建立学年体质监测数据与运动习惯双线评估机制,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体育锻炼方案。
美育熏陶:打造双平台展示窗口,依托“苏区红”数字资源库与实体展区,展示学生优秀美育成果,年均展出作品200余件。
劳育实践:推行“1+N”融合模式,以寝室为“第一阵地”,开展公益劳动、志愿劳动、专业劳动等活动,建立劳动实践日志,学生参与率达100%。
通过“三色四进五育”第二课堂课程体系的深入实施,赣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工程学院第二课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未来,学院将继续创新第二课堂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更大力量。(刘林)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