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在兴山县南阳镇烟叶种植技术暨职业烟农培训班上,一位憨厚朴实的农民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他就是严光龙,当双手捧起“湖北省十佳烟农”奖牌时,内心无比激动。回顾他的创业之路,既坎坷又励志,从种烟起步,到专业化服务,再到开办民宿、多业发展,蹚出了一条独特的创富之路。
27年深耕,“门外汉”变为“土专家”
图为严光龙在田间耕作
初春时节,大地复苏。在兴山县龙门河村的田野上,农机哒哒作响,严光龙正在抢抓晴好天气整理烟田,为烟叶大田移栽做准备。在家乡这片熟悉的土地上,春播夏长秋收,他已重复了二十多年。
严光龙与烟叶结缘始于1997年,“别人能靠种烟挣钱,我也能!”凭借一股说干就干的劲头,他开始尝试种烟。不过,没有经验的他,如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处处碰壁。
正是有这股不服输的韧劲,他坚持干什么学什么,将前行路上的绊脚石一个个踢开。没有种苗就到外村购买,不懂技术就一点一点学,缺少资金就去借贷,设备不足就一项项添置。20多年来,在镇村干部及烟草技术员支持下,他扎实学技术,强本领,自力更生。
说起心酸往事,严光龙的话匣子打开了:“那时候烤烟用的是土炕房,我白天到地里干活,晚上照顾生病的老娘,有一次因为添加燃料不及时,一炕烟烤糟了,差点亏本。”正当他萌生动摇的念头时,技术员与他深入交流,并鼓励他建设新式烤房。
自那以后,严光龙更加坚定了信心,持续深耕烟叶产业。“现在烤烟轻松多了,用上了智能烘烤系统,人轻松,烤后烟叶质量也有保障。”2024年,他实现种烟收入45万元,亩产值在全村数一数二。
星光不负赶路人。老严从最初的“门外汉”成为如今的“土专家”,也是乡亲们眼中的技术大咖。
产业融合,深山走出创富“多面手”
图为严光龙正在交售烟叶
“种烟风险比较小,但土地、设备利用还有空间,要让有限的土地更多‘生金’,还得靠巧劲!”严光龙说。
自打2023年起,他探索“烟薯套种”模式,利用烟叶采收后的闲置期种植红薯。去年,套种达到高峰,60多亩烟田套种,挖出红薯15万斤,卖了7万多元,真正实现了“一田两收”。
除了铁杆烟农,他还有多种身份,凭借技术过硬,加入了村级合作社,担任专业化服务队员,为大家提供育苗、机耕、植保等服务,年增收3万元左右。
2022年,严光龙抢抓改建新式烤房的机遇,借助地处国家级森林公园、紧邻神农架林区的地域优势,将自家住房改造升级为“光龙民宿”。推出“住高山民宿、赏乡村美景、品农家美食”特色体验,每年又创收3.5万元以上。
“近几年,家乡发展变化快,前来旅游避暑的人也多了。春天看山花、夏天享清凉、秋天搞采摘、冬天赏雪景,产业链越拉越长!”严光龙笑呵呵地说。
联农带富,“拓荒牛”变身“领头雁”
图为严光龙开办的民宿
“一个人富不算富,带着乡亲们一起富,才对得起‘十佳烟农’这个称号!”严光龙是这么说的,多年来也是这么做的。
作为村级合作社骨干成员,他始终不忘“传帮带”,采购肥料时毫不犹豫帮大家运输,有技术难题就上门指导,同时,他牵头成立技术互助小组,组织大家交流经验,带动23户种植烟叶,实现收入350万元。同时,给70多人提供了在家门口挣钱的机会。
“过去没有尝试,如今感觉烟薯套种很简单,就是烟叶移栽后,在双行凹型垄的覆盖行上,扦插红薯,产量较高。”为保障红薯卖得出,金鹏烟叶合作社组建了红薯加工厂,以每斤5角的价格全部收购。
一年之计在于春。眼下,严光龙正酝酿新目标:将民宿升级为集农耕体验、科普研学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看着连绵起伏的青山,阡陌相同的田野,这位“新农人”信心满满。(杜志强、张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