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说险丨识破“债务重组”陷阱,守护钱包安全

以案说险丨识破“债务重组”陷阱,守护钱包安全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3-14 17:2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近年来,社交平台上出现了一些以“债务重组”“债务优化”为幌子的不法贷款中介,他们表面上声称能帮助解决债务问题,实则暗藏高额收费陷阱、个人信息泄露风险,甚至可能诱骗消费者参与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兴业银行福州分行温馨提醒您:学会识破非法金融中介套路,远离债务重组陷阱。

不法贷款中介的常见套路

1.借新还旧

不法贷款中介往往以“债务优化”或“解决债务问题”等名义,诱导有贷款偿还压力或已逾期的消费者接受其服务。这些中介会为消费者推荐“无抵押信用贷款”,并承诺通过贷款置换原有债务,同时收取高额手续费。这种做法看似帮助消费者缓解压力,实则埋下更大的风险隐患。

2.提供高息垫资,收取“砍头息”

部分不法中介以“帮助消费者养好征信”等理由,诱导消费者申请垫资服务。在此过程中,中介首先收取一笔高额垫资费用,待消费者成功申请贷款偿还垫资后,又按贷款金额收取服务费,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

“债务重组”背后的三大风险

1.高额息费加剧还款压力

不法中介为谋取非法利益,往往收取名目繁多的高额费用,使消费者“债务重组”后的综合融资成本远超正常银行贷款利率。对于收入不稳定或还款能力较弱的消费者而言,这无异于“饮鸩止渴”,可能导致更大的财务困境。

2.个人信息安全受威胁

消费者在办理“债务重组”时,需向中介提供身份信息、账户信息、家庭成员信息等敏感数据。部分中介因管理不善或为牟取非法利益,可能导致信息泄露甚至被出售,严重侵害消费者信息安全权。

3.违约与违法风险

消费者若未按合同约定使用贷款资金,可能面临违约责任,甚至被要求提前还款,影响个人信用记录。更为严重的是,部分消费者可能在中介怂恿下编造虚假材料骗取贷款,这种行为将涉嫌违法,面临法律制裁风险。

如何防范“债务重组”陷阱?

1.警惕虚假宣传与诱导

消费者应充分认识到违规“倒贷”行为的风险,警惕不法中介隐瞒不利信息、夸大宣传的套路。对陌生来电、短信、广告、社交平台等渠道推送的“债务重组”“免抵押担保”等信息应保持高度警惕,切勿盲目相信。

2.选择正规金融机构

消费者应通过正规金融机构办理金融业务。在办理贷款前,务必核实金融机构的资质和信誉,可通过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官方渠道查询。正规金融机构的服务收费公开透明,能够有效保障消费者权益。

3.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消费者应妥善保管个人身份证件、银行账户等重要信息,不轻易委托他人代办相关手续,如发现个人信息泄露或权益受到侵害,应及时保留证据并向公安机关报案。

4.增强金融知识

消费者应主动学习金融知识,了解贷款产品的基本知识和法律关系,掌握贷款合同中的关键条款和风险点。在签订合同时,应仔细阅读条款,必要时可咨询专业人士,确保充分理解并保护自身权益。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