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中国丨感受银发经济中的中国温度

从政府工作报告的顶层设计到代表委员的建议提案,从智慧养老的科技赋能到银发文旅的消费升级,中国正以一场“适老化革命”重构经济增长逻辑与社会价值坐标。

好评中国丨感受银发经济中的中国温度

来源:红网时刻 2025-03-08 17:5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2025年全国两会,“银发经济”成为高频热词。从政府工作报告的顶层设计到代表委员的建议提案,从智慧养老的科技赋能到银发文旅的消费升级,中国正以一场“适老化革命”重构经济增长逻辑与社会价值坐标。这场变革不仅关乎3亿老年人的福祉,更是一场关于产业生态与文明温度的全新叙事。

当前,中国银发经济规模在7万亿元左右,预计2035年将达30万亿元,2050年至少创造1亿个就业岗位。这一数据的背后,是老年需求从“衣食住行”向“诗与远方”的深刻转型。全国政协委员金李指出,老年人对健康管理、文化娱乐、旅居养老等发展型需求的爆发,正推动银发经济从“保障型”向“品质型”的升级。

当养老机器人从实验室走进家庭,技术不仅改变服务模式,更重构人机关系。全国人大代表罗卫红提出,应加速人工智能在养老领域的应用,释放陪伴机器人、远程监护系统等产品的“情绪价值”。深圳试点无人机送餐,通过6G网络实现独居老人异常行为监测;AI辅助诊断系统覆盖2000余家基层医院,误诊率降低30%,让偏远地区老人享受“院士级”诊疗。

银发经济的真正潜力,在于打破行业壁垒后的化学反应。全国人大代表杨震生提出构建“银发文旅+医疗”“银发文旅+农业”等融合模式,打造集康养、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综合产业园区。江苏的智能护理床垫、山东的“护理服务包”,则将物联网技术与传统养老服务结合,形成“硬件+数据+服务”的闭环。如银发旅游列车在全国铺开,加宽卧铺、医疗护理区等适老化设计,让“夕阳红旅行团”成为文旅新势力。

地方实践中,如上海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如北京成立银发经济智库,整合学界、企业、政府资源,推动标准制定与产业孵化,如东北依托冰雪资源开发旅居养老,以及长三角聚焦智慧康养产业集群等等,这些创新既避免“一刀切”的僵化,又激活区域特色。

全国两会上的“银发经济”热词,也传递了社会关切智慧养老的期待。当AI护理员成为“数字陪护员”,当旅居养老列车载着夕阳驶向山海,当社区食堂变成社交新据点,老龄化不是社会的负担,而是新质生产力的源泉。衡量文明的高度,从不在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上,而在夕阳下每一个微笑的皱纹里。

【责任编辑:高琳琳】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