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6日,护林员在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仙女洞管理站开展巡护工作
春雷响起,春雨滋润万物,大地一片清新。
两山夹一沟的仙女洞林区,灰磏河从山涧顺流而下,两岸石壁耸峭,悬空盘树,无人机屏幕上,是一望无际的深山丛林。
这里,是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仙女洞管理站管护区域。在这里,共有驻站护林员8名、生态护林员38名,其中女护林员16名。她们被誉称为大沙河的护林“娘子军”。她们巾帼不让须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与山为伍、与林为伴,用双脚丈量大地、用汗水浇灌林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青绿守护者的责任与担当。
3月6日早饭刚过,程小敏、盛明芬、文良贵、李兴月几名护林员就来到管理站,整理背包、挎着水壶,整装而发,走进仙女洞的深山丛林,开始本月里的又一次集体巡护。
急流、沙滩,荆棘、峭壁……一路淌过13道河弯,走过条条林间小道,时而挥刀砍草,时而攀高远望,或望远镜扫视,或无人机探查,不放过每一个山头、每一处丛林,“这里安全,无异常。”“看,那里有黑叶猴。”“没有发现人员活动。”
累了,席地小憩一会儿;饿了,啃几块饼干填填肚子。她们边走边看,有说有笑。
2025年3月6日,护林员在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仙女洞管理站开展巡护工作
40岁出头的程小敏,是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仙女洞管理站的驻站护林员,2022年前通过保护区管理局考试招聘入站,从站里内勤到包片巡山。两年多时间里,步行巡山里程超过2000公里,常年报送巡山记录、巡山路线、打卡点出勤等台账共60余项。
“这个工作很有意义!苦中有乐!”仙女洞管理站驻站护林员程小敏表示,来到仙女洞管理站两年多,已热爱上了这份工作,每天和姐妹们巡山护林,虽然有时候感觉很累、很忙,但很充实,今后将会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文良贵家中老人病重,常年离不开她的照顾,一直无法外出务工,2019年被当地党委政府聘为生态护林员,负责三元村向石组片区1500余亩森林巡护,她感到工作和收入都非常满意。
文良贵介绍,她除了平时在家种点庄稼,大多数时间都在山上转,每月巡林至少15天,走到哪里都要通过手机上安装的“生态护林巡护APP”打卡,巡护路线、活动轨迹,管理局的监控平台都看得清清楚楚。“成为生态护林员后,算是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非常感谢党和政府,我会尽力守好林子。”
春风拂来,林海沙沙作响,盛明芬不时挥舞柴刀,穿行林木间。这样的巡护,她已经干了4年有余。她与同为驻站护林员的丈夫赵德令已经把家都安在了深山里。她告诉笔者,她的公爹赵进见是一位老护林员,已经退休10多年了,丈夫赵德令也在仙女洞管理站干了近20年,夫妻二人除了管好自己的林斑,还要轮流守好位于河坝的森林防火卡点。“虽然艰苦,但也有快乐!”盛明芬说,看到曾经到处是荒地的仙女洞生态一天天好起来,心里就很高兴。
家住大磏镇文家坝村的李兴月,也是一名生态护林员。她说,最初什么都不懂,经过两年多的学习,现在工作都熟悉了,巡护都很到位。“因为林区离家很近,骑着电瓶摩托车几分钟就到了,感觉这份工作还不错。”
除了驻站护林员、生态护林员,还有“编外护林员”,她们因为支持自己家属的工作,不觉间也加入了巡山护林队伍。驻站护林员王小军之妻骆敏就是其中之一,她每月陪同丈夫巡林均在10天以上。
2025年3月6日,护林员在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仙女洞管理站开展巡护工作
古有花木兰从军,今有娘子军护林。像她们这样,在贵州道真,常年穿梭于山水之间的护林员有2000多人,其中属于保护区管理局的有170多人,这170人中女护林员有50多人,约占三分一。
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极具生物多样性,总面积2699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4.67% ,是银杉、黑叶猴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栖息之所。护林员们常年穿梭在茂密的森林中,巡护山林、监测生态环境、防范火灾和盗伐行为,艰辛而充满挑战,大家却认为:苦,是值得的。
“常年在山中,既能呼吸新鲜空气,还能欣赏自然美景,工作很愉快。”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仙女洞管理站负责人陈红联说:“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仙女洞管理站这批女护林员在平常巡山护林中,不怕艰苦、认真负责,可以说是巾帼不让须眉,完全不输于男同志。”
大沙河,是大山的世界;大沙河,是“娘子军”的天空。护林“娘子军”,单个出没,是一朵山花;聚合成群,是一道风景。她们,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庆祝着自己的节日。(韩克超 陈庆军 杨弦|编辑:中国日报社贵州记者站 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