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工作室入选‘河南省烟草行业科普教育基地’!”日前,河南中烟许昌卷烟厂制丝车间侯俊峰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佟欣兴奋地告诉大家。近年来,工作室团队成员齐心合力,依托工作室平台,深耕创新沃土,完成科技项目20余项、中国质量协会QC活动示范级5项、专业级2项,绽放出芬芳的创新之花。
聚匠心谋创“新”
作为许昌卷烟厂制丝车间技术创新的攻坚主力,侯俊峰劳模创新工作室自2014年成立以来,以“劳模领衔、团队协作、全员改善”的梯队分工,由领衔人侯俊峰为主,河南省劳动模范靳亚伟、高级技师牛宏伟等组成的技术创新、设备攻关团队,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提升创新融合水平,打造企业先进团队为目标,助力企业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技术创新团队和积极活跃的后备生力军,传匠心、育匠人。工作室秉承“求实创新,品质传承”的工作理念,凝聚创新动力,创新团队探索出的“四库”创新模式,聚焦技术瓶颈、降本增效、工艺优化、设备保障等方面建立“问题库”,依托精益改善提案、合理化建议建立“点子库”,通过竞争立项形成“项目库”,通过“五式工作法”推进项目实施,最终输出“成果库”。
工作室开展师徒结对活动
“工作上碰到的难题、困难,外面就坐在一起,商讨解决对策,齐心协力去帮忙。大家都感觉心里有底气、创新有奔头!”
为持续扩大劳模工作室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劳模引领示范作用,工作室明确目标,广泛开展多工种、多岗位的“师带徒、匠带兵”活动,名师担纲唱主角,吹响培养徒弟“集结号”,营造出了“师爱徒、真心授技术,徒拥师、全心学技艺”的良好氛围,激发了职工的创造热情和成长动力,推动技能工人队伍素质持续提升,紧追新时代发展潮流。
践匠行聚创“新”
2022年,许昌卷烟厂承接河南中烟“异地供丝”生产任务。为打造精品烟丝输出基地,侯俊峰团队义不容辞地投入到生产保供的战斗中。制丝线主机设备与联动设备紧密联系,自动化程度高,而维修难度也同步提升。随着异地供丝产量的增加,牌号不断增多,也导致原料消耗增加。工作室成员立即着手展开研究,风选设备的装配图纸与使用说明铺满了创新工作室会议桌。
团队成员进行技术攻关
“虽然遇到了瓶颈,但我们必须知难而进。解决了这个问题,生产和质量就会多少一分保障!”
“风选负压的PID调节已经完善,风选效果还是存在少量丝团,我思考觉得是前道切丝工序烟丝有粘连情况……”工作室成员张根勤说。大家的思路随之打开,顺藤摸瓜讨论起切丝工序可能存在的问题。随后,在排查切丝机时发现,铜排链上有时残留着物料,时间久了会结成烟垢,导致烟丝粘连,且人工清洁保养耗时耗力又效果不佳。经过工作室团队一次又一次试验,一轮又一轮修改,再试验!再修改!铜排链粘料的情况得到改善,风选丝团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不仅减少了浪费,也提高了烟丝纯净度。
近几年,侯俊峰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协力完成的《混丝线梗丝掺配生产余料自动回收系统设计及应用》项目,获得第三届中国设备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实施制丝设备精准控制降低生产能耗》项目获得中国设备管理协会三等奖,工作室成员主导的《堆垛机导向块结构和控制方式改造》项目,弥补原设备设计缺陷,获得河南省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累计获得专利成果108项,专利数目占全厂专利总数的35.8%,参与实施的技术革新项目100余项。侯俊峰劳模创新工作室也先后获评“河南省财贸轻纺示范性创新工作室”“河南省示范性创新工作室”等荣誉。
以薪火传“新”火
“朝阳师傅,这次举办的第八届‘黄金叶杯’劳动与技能竞赛制丝专业组比赛中,我们团队获得了第一名!”工作室实习成员张耘开心地向结对师傅分享这份喜悦。
工作室成员获得的成果
从学徒到工作室成员,实习成员张耘在工作室师傅们的倾囊相授下,逐渐成长为许烟技术力量的“新星”,获黄金叶杯第五届烟草转型升级职业技能竞赛KT2机型第二名、河南省技术能手。
工作室高级技师团队依托技术讲堂、技能大赛等平台,向青年职工“授技能,传薪火”。他们以“云课堂”和创新项目为课堂,将工艺质量、设备操作和维修、电气组态等知识列入重点培训内容,通过持续举办“操作维修一体化”“操作质检一体化”培训专班为青工理论积累与技能提升提供了实时全面的便利条件。功夫不负有心人,工作室在领衔人侯俊峰的带领下编写了10余本制丝线主机设备系统教材,制作了制丝线主机设备操作维修3D动画视频,自主设计了电气实验平台及机修实训平台,为一线职工的业务学习提供便利。在工作室的培养下,2人获评全国烟草行业技术能手,5人先后获得河南省劳动模范称号,10人获得许昌市五一劳动奖章,指导培养高级技师12人,技师8人,高级工40余人。
创新是一种文化、一种氛围、一种势能。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侯俊峰工作室团队将继续坚持以创新技术打头阵,让创“新”之花常开长盛,为工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李昊、王弥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