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时村镇的麦田里,一片片郁郁葱葱的小麦与周边冻害严重的枯黄麦田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去年冬季罕见的干旱和低温叠加天气下,宿州垚旺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1500亩小麦却安然无恙,安全越冬。这一奇迹的背后,离不开一种名为“禾敏素”的植物免疫启动蛋白。
航拍下泾渭分明的麦田
极端气候下的严峻考验
安徽省是我国重要的小麦主产区,常年播种面积达4000多万亩,产量超过300亿斤。然而,去冬今春,局部地区因前期气温偏高,小麦出现旺长现象,加之冬季寒潮侵袭,导致冻害严重。据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和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的多份文件显示,2024年冬季至2025年春季,全省范围内气温起伏大,旱冻叠加,小麦冻害风险显著增加。宿州市埇桥区时村镇的小麦种植面积约10万亩,受极端气候影响,50%~70%的田块出现麦苗枯黄甚至冻死的现象,小麦生产面临严峻挑战。
禾敏素:小麦抗冻越冬的“秘密武器”
然而,在同样的不利气候条件下,垚旺合作社的麦田却展现出了强大的抗逆能力。合作社负责人何庆飞介绍,这得益于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利产品——禾敏素。禾敏素是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暨植物抗逆高效全国重点实验室齐俊生和巩志忠两位教授花了整整七年时间培育的,它是一种植物免疫启动蛋白,通过种子包衣技术,从小麦萌芽期就激活其自身的免疫抵抗能力,帮助作物更好地应对干旱、冻害等不良环境。2024年10月12日,在北京平谷召开的第二界世界农业创新大会上,该植物蛋白作为中国农业大学的重大成果,与中农阿拉丁生物科技公司举行了全球独家转让签约仪式。
齐俊生(右)和巩志忠两位教授在试验田
2024年冬小麦播种时,垚旺合作社对1500亩麦田全部使用了禾敏素进行种子包衣。尽管去年冬季冷暖起伏大、旱冻交加,合作社的小麦在没有进行化控和镇压的情况下,依然安全越冬,达到了一类苗标准。何庆飞激动地表示:“我们合作社用禾敏素包衣的小麦,一块也没有受到冻害影响,全部安全越冬。与周围的麦田相比,差异非常明显。”
绿色农业技术的多重优势
禾敏素不仅在小麦抗冻方面表现优异,还具有多重优势。作为一种绿色农业技术,禾敏素安全高效,即使数倍用量也不会造成药害。在正常气候条件下,它能提高种子发芽率,促进作物早生快发、促根壮苗;在极端气候下,它能唤醒植物自身的抗逆能力,为高产稳产奠定基础。
此外,禾敏素的应用范围广泛,可应用于粮棉油瓜果菜等多种作物的绿色生产。目前,该技术已在全国示范推广百万亩,显著提高了作物的抗病、抗逆(干旱、低温及盐碱等)能力,同时实现增产、提质等多重目标。
在极端天气频发的今天,禾敏素的应用为农业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宿州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农业领域已实施多个重大科技攻关专项,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推广,这次“禾敏素”的应用,就是新产品在宿州应用示范的典型案例。宿州垚旺合作社的成功实践,展示了这一技术的巨大潜力。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高校科研成果将加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深入田间地头,助力我国农业抗逆减灾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为保障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