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虎林市坚持把农村发展党员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创新推出“三种”工作法,抓实农村党员发展工作,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1.采用范围“拓展法”,拓宽渠道“蓄才”。通过摸排建档、重点培养、精准定位,不断拓宽入党积极分子来源渠道,建强农村党员后备力量队伍。激活“源头水”,组织乡、村两级干部逐村驻点摸排,分类建立党员发展后备人员台账,采取“多中选好、好中选优”的方式,重点发掘思想好、能致富、勇带头的优秀分子,按比例动态储备入党积极分子,确保优秀人才有序向党员队伍靠拢,激发“源头”活力。建好“信息库”,以村党组织为单位,对非党员的村干部、返乡大学生、青年农民、退伍军人等各类人员进行摸排,注重将政治素质好、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人员纳入入党积极分子储备库,由乡村两级党组织班子成员进行重点联系,积极引导他们向党组织靠拢。制定“计划书”,针对2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村党组织,根据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存量,列出专项发展计划,采取定向投放发展党员计划方式,保证全市85个村每村每两年至少发展1名农民入党。以乡镇为单位,通过微信公众号、微视频等方式,编制简明易懂的入党指南,使广大农村青年“一图”了解入党政策、入党流程,有入党意愿的农村青年“一键”即可与家乡村党组织取得联系,畅通农村青年申请入党渠道。
2.采用人员“培优法”,培训帮带“育才”。把思想入党和能力提升贯穿培养教育始终,采取多种方式加大教育培养力度,确保党员政治合格、质量过硬。推行“三培养”机制,加强联系培养,精心挑选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人、入党介绍人,采取由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中层正职(站办所长)、先进模范党员等与入党积极分子结对联系方式,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联系教育,把思想引导抓在日常、做在经常;强化实践培养,乡村党组织积极搭建实践平台,采取设岗定责、参与推进重点工作任务等方式,加大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实践锻炼,引导提高综合能力;推进跟踪培养,通过组建“线上学习小组”、开展“网上研讨”等方式,加强对外出务工、经商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并根据入党积极分子外出流动情况,及时联系流入地党组织共同做好培养教育工作。开展“全覆盖”培训,开展农村入党积极分子进党校活动,依托县乡基层党校,充分利用农闲、冬闲等时间,通过“线上+线下”方式,灵活运用“课堂讲授+互动问答+实地参观+交流研讨+考试测评”等授课形式,开展农村入党积极分子“全覆盖”培训,为广大农村积极分子上好入党“第一课”。实行“差异化”管理,基层党委指导党支部每半年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一次全面考察,了解掌握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状况和现实表现。对思想上进步快、工作实绩突出、培养教育满一年且条件成熟的,及时确定为重点发展对象;对做出一定努力、取得一定成绩,仍存在一定差距的,指明努力方向,及时调整培养教育措施,强化培养教育效果;对动机不纯、素质不高、群众反映不好的,经村党组织认真研究,及时调整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
3.采用问题“攻坚法”,排除万难“选才”。着眼解决农村发展党员突出问题,寻求突破口,精准发力,重点攻坚,保障发展党员质量。破解连续发展难题。聚焦上级“原则上每个村每2年至少发展1名党员,每个县每年新发展农村党员35岁以下的不低于50%”的要求,将其纳入全市基层党建重点任务清单,实行农村发展党员预警机制,对35岁以下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不足的村实行分级预警,通过提醒、约谈等方式推动整改,确保每个行政村党组织均储备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破解违规发展难题。持续深化巩固农村发展党员违规违纪问题排查整顿工作成果,严格落实《黑龙江省农村发展党员政审联审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要求,细化配套措施,优化工作流程,严格工作程序,切实扎紧制度笼子,从根本上杜绝“带病入党”“徇私舞弊”“严重违反入党程序”等违规违纪问题发生。破解异地发展难题。健全“乡镇党委班子直接抓,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所在村党组织具体抓”工作机制,探索异地建立党组织自主培养、与异地党组织建立广泛联系委托培养、依托外出流动党员联系培养等有效办法,采取“一方为主、接续培养、两地考察、相互衔接”等方式,着力破解发现“苗子”难、接续培养难、考察审查难等问题。破解档案管理难题。落实农村发展党员全程纪实制度,实行“一人一本、一事一记、分级负责、全程记录”,以村党组织为单位按照“一人一档”原则建立发展党员档案,以乡镇党委为单位按照“一人一盒一码”原则建立党员档案,并在乡镇建立农村党员档案室,实行党员档案集中统一管理。
(虎林市委组织部)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