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财大学子深入芜湖调研教育:洞察现状,探索乡村教育发展新局

安徽财大学子深入芜湖调研教育:洞察现状,探索乡村教育发展新局

来源:鲁网 2025-02-24 12:5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教育对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的当下,各地教育事业在时代浪潮中不断前行,在不断收获发展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安徽省芜湖市作为教育改革的积极探索者,其教育现状也正备受关注。近日,安徽财经大学“好运莲莲队”于2025年1月16日至26日深入安徽省芜湖市,开展了以“‘您好,老师’——关于安徽省芜湖市的教育实录”为主题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旨在全面了解芜湖教育现状,挖掘一些成功的教育经验,剖析现存的教育问题,为当地教育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一、胡湾村:往昔教育辉煌与今日困境

1月16日,团队踏入了芜湖市胡湾村。胡湾村的历史底蕴非常深厚——元末明初,胡氏先祖迁来定居;清末,胡氏族人自筹资金,利用祠堂开办学堂,为周边孩子提供受教育机会,在当地播撒下革命火种;1928年,这里发生了意义重大的白沙圩农民暴动,其旧址也是珍贵的革命历史遗存;即便是在日军侵华的艰难时期,胡湾村的教育事业也从未中断,教师们带领学生在南陵山区仍然坚持讲学。然而,如今胡湾村小学却已停办。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对乡村教育发展困境的思考。虽然学生外出求学一方面体现了时代的进步,但同时也凸显出乡村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正面临着挑战。老校长胡功篱对小学的停办深感遗憾,他提到胡湾村虽一直秉持“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理念,重视教育传承,但小学的停办也折射出了如今乡村教育的不足,比如,孩子们失去了就近入学的便利,其乡村文化的传承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二、陈光明:于教育变迁中探寻育人之道

1月20日,团队来到芜湖县第一中学,采访了全国模范教师陈光明。在陈老师二十余载的教育生涯里,陈老师站在教育一线,见证了教育在岁月中的变迁与差异。陈老师初登讲台是在90年代中期,当时的教育环境和现在差异显著。在教育认知上,过去很多家长和学生认为读书用处不大,更关注生活条件改善,如今则对教育越来越重视;教育方式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式课堂,体现了国家教育理念的变革;教学辅助设施也从当初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发展到如今学生能使用信息化和人工智能化终端设备学习,反映出国家教育、科技以及整体实力的进步。此外,陈老师在访谈中也分享了一些教育经验。他回忆起初上讲台时,面临教学经验匮乏、课堂把控能力较弱等难题,通过积极向资深教师请教、深入钻研教材、精心打磨教学设计,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且严谨负责的教学风格。陈老师讲述,他曾带领一个基础薄弱但学习态度端正的班级实现成绩提升,在此过程中,他留意到自律性强的学生进步尤为明显。如今,那些自律性出众的学生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稳步前行、前景光明。基于此,陈老师强调,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性至关重要。陈老师的分享,是教育生涯的生动注脚,映照出教育变革力量,也彰显着教育者的责任。其经验与感悟,将为教育工作者指明方向,激励他们培育栋梁,推动教育事业迈向新高度。

三、埭南中学:均衡发展的教育典范

1月24日,团队来到芜湖市镜湖区埭南中学,采访了闻道春老师,深入了解到了这所学校在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显著成果。硬件设施上,在2022年区教育局启动“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后,学校实验室标准与城区学校看齐,数字化实验设备价值数十万元,八年级学生也能借助虚拟仿真技术进行卫星轨道计算。软件建设方面,埭南中学首创“教育共同体”模式,与市区名校二十七中建立教师交流机制,近三年已有12名骨干教师双向流动,数学教师赵海飞还将分层教学模式反哺到城区学校。在教学中,技术赋能的成效也很显著。全校教师100%完成“教育信息化2.0”培训,借助“皖教云”平台实现与名校实时共享教案。2024届毕业生借助自适应学习系统,中考录取率同比提升23%。此外,学校也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乡村运动会”融入农耕元素,既传承了乡土文化,又创新了育人方式;“夜间家访”制度实现家校共育项目全覆盖,辩论队队长小陈通过AI云端平台训练,在市级辩论赛中战胜多所城区名校代表队。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态势良好,作为全省首个承担整本书阅读 + 跨学科学习省级课题的农村中学,教师年均参加区级以上教研活动50余次,市区骨干教师占比达20%。社区也积极参与学校建设,筹资修建“护学路”,形成了良好的教育生态循环。

通过此次实践,“好运莲莲队”全面认识到了芜湖市教育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效,也察觉到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部分教师教育理念有待更新等问题。团队成员表示,将持续关注芜湖教育发展,运用专业知识为其贡献力量。在城市化浪潮下,乡镇教育发展呈现两极分化态势,胡湾村小学的停办和埭南中学的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对比。如何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守护乡土文化根脉,让乡村教育留住人才,是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期待各方携手合作,探索出乡村教育振兴的新路径,推动芜湖教育乃至全国乡村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社会培育更多优秀人才。(缪舒婷 金子豫)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