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汝阳县烟农李牡丹的奋斗故事
冬藏春生,万物滋荣。二月里的乡村田野,迎春初绽,草木蔓发,伴着青山绿水黄土地,36岁的李牡丹信心满满,在水磨村育苗工场里开始了新一年的打拼与奋斗。
初涉农事家事,奏响奋斗序曲
2014年,25岁的李牡丹结束了在外数年的务工生活,返回家乡。“结婚有了小孩,就舍不得分开太远了,他爸爸出去打工,我就在村里一边照顾孩子,一边招呼着家里的几亩地。”家庭的牵绊,是李牡丹心里幸福的负担。“村里正好在推广红薯种植产业,组织村民听了专家的种植技术讲座,还有一些政策扶持,我想着这总比种麦种玉米强点,能给家里多点进项,就承包了30亩地准备试试。”
先试试看,是李牡丹经常说的一句话,但倔强而不服输的她,身上却始终带着一股不干则已、要干就干到最好的劲头。“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我就忙着找老师学技术,找村里的‘土专家’学经验。以前以为种啥都是靠天吃饭,跟着乡里的农业专家学学才知道,种地的讲究也多着呢。”谈起刚开始种红薯的那几年,李牡丹很是感慨。
李牡丹选择了“烟薯25”“洛薯13”“哈密”等优质品种,采取高起垄、地膜覆盖、膜下滴灌等技术,改直栽为平栽,并尝试用农家肥替代化肥,以减少土壤污染。她尊重土地的规律,土地也给予她丰厚的回报。她种植的红薯个头适中,口感软糯香甜,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每亩平均收益能达到4000元。“村里人还会自己下红薯粉条,原料纯正,口感顺滑,大人孩子都爱吃,对外卖得也挺好。”粉条烩菜是李牡丹的拿手菜,“红薯粉条和孩子一样,都是自家的好!”
土地给予他们生活的底气,家庭凝聚着彼此的爱意,孩子承载着未来的希望,家人满足的笑脸,便是幸福最生动的最和谐的模样。
探索烟粮轮作,共谱发展乐章
2021年,恰逢当地政府为调整产业结构而推广“烟薯轮作”种植模式,李牡丹又承包了20亩地用于种植烟叶。“柏树镇几乎是全县种烟最久的乡镇了,村里种烟的乡亲们也不少,别人能干成,我咋就不能试试?”李牡丹不服输的劲儿让她成为积极实践农村产业发展新途径的“新农人”。
决定种植烟叶后,李牡丹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更大了。烟叶种植从育苗、移栽到田间管理、采摘烘烤,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准把控。为此,李牡丹积极参加各种烟叶技术培训班,主动向技术人员虚心请教,硬是一点点“啃”下了诸多技术难题。三年多的时间里,她迅速从一位种烟“小白”成长为“熟手”。“每年预检的时候,人家都夸俺家这烟叶品质好!每亩地能增收四五千块,加上种红薯的收入,家里这几年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了!”李牡丹高兴地说。
“烟薯轮作”的绿色生产模式顺利实现了“烟田轮作、土壤保育”的良好循环,既解决了两种作物倒茬问题,又提高了作物的品质。水磨村整体红薯种植规模约2000亩,烟叶种植稳定在600亩左右,是柏树镇“烟薯轮作”的重要试点之一。这两种产业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和谐共生的产业链,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还增强了村民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投身集体发展,共享和谐盛宴
力量生于团结,幸福源自奋斗。李牡丹并不满足于小家庭的致富,而是积极向村委领导班子建议,申请在水磨村建设连座式育苗大棚,以便在保障烟苗质量和烟叶品质的基础上,为村民提供更多闲散务工岗位,带动更多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在汝阳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水磨村育苗工场于2024年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20座育苗大棚整整齐齐,可供育苗2.2万盘,能够向柏树镇及周边种烟乡镇提供优质烟苗约3200亩,为周边村民增加散工收入约5万元,同时作为村办产业,还可为村集体创收约10万元。李牡丹负责育苗工场的日常管理,最近正忙着准备新一轮的育苗备播工作。“杨科长说了,俺这大棚管理得好,过两天全县育苗户都要来这儿开育苗现场会呢!”李牡丹自豪地说。
图为李牡丹正在育苗大棚内铺设地膜,积极做好育苗播种准备。
“一个人富不算富,全村都富才是真的富!”李牡丹的话铿锵有力。她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红薯、烟叶种植技术和经验分享给大家,帮助乡亲们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村民们为了美好的生活而共同努力,以实际行动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和谐强音。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李牡丹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黄土地上谱写了一曲家和人和、团结共进、和谐共生的美丽乐章。在未来的日子里,她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耕耘,用勤劳和朴实的劳动诠释和谐发展理念,让和谐之花在乡村处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