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学子赴荣成,挖掘红色资源的“赋能乡村”密码

山东理工学子赴荣成,挖掘红色资源的“赋能乡村”密码

来源:鲁网 2025-02-18 16:4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红色文化传承的新时代背景下,乡村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2025年1月14日,由山东理工大学学生组成的“荣”承红迹、研传薪火社会实践团前往山东省荣成市,对当地乡村红色文化遗产展开为期8天的深入调研,全面梳理了荣成市乡村红色文化遗产的现状,探索保护与利用的有效路径,助力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实地走访:触摸红色历史脉络

实践团首站抵达龙山革命纪念馆,这里静默地诉说着过往的烽火岁月。每一件展品,每一段影像,都是对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深情凝视。在谷牧旧居,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旧居内的陈设仿佛让人穿越时空,亲历了革命先辈的艰苦生活与坚定信念。而宁津烈士陵园,则是一片肃穆的圣地,纪念碑前,实践团成员们深深鞠躬,表达对英烈无尽的敬意与缅怀。

问卷调研:洞察保护利用现状

为全面了解荣成市乡村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情况,实践团精心设计问卷,涵盖保护和利用两方面关键因素。他们穿梭在荣成的大街小巷、乡村社区,随机发放问卷253份,其中线下143份,回收136份,回收率达95.1%;线上117份,有效答题率99.9%。问卷结果显示,当地居民对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政策了解程度参差不齐,部分人对红色文化遗产违法违规案件和相关项目申报情况知之甚少。在红色文化遗产利用方面,红色A级景区数量有限,红色旅游投资情况知晓度低,游客满意度和红色教育效果也有提升空间。

深度访谈:倾听发展心声与规划

实践团与龙山革命纪念馆负责人刘主任进行深入访谈。刘主任表示,纪念馆在红色文化传承方面不遗余力,定期举办讲座和展览,邀请专家学者讲解红色历史;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活动,让红色文化走进大众生活;借助“互联网+”平台,通过短视频、线上展览扩大红色文化传播范围。谈及红色文化资源经济价值的发挥,刘主任介绍,纪念馆通过开发红色旅游线路,与周边乡村合作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和旅游目的地。同时,开发红色文创产品,举办红色文化节等活动,吸引游客,带动当地餐饮、住宿等产业发展。对于未来规划,刘主任称,纪念馆将进一步提升展示水平,增加互动体验项目,加强对游客的引导和教育,提高民众保护意识。

展望未来:薪火相传永续前行

通过此次调研,实践团总结出荣成市乡村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如宣传不足、民众保护意识薄弱,红色旧址闲置浪费,保护缺乏落实机制和长期监督等。针对这些问题,实践团提出一系列建议,包括优化顶层设计、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展陈方式、引入现代科技,转变保护理念、拓宽保护路径,强化法治保障、落实保护措施,拓展红色产业链条、激活“造血”功能,提升品牌效应、推动文化传承等。

本次实践虽已结束,但红色文化的传承之路永无止境。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经历为契机,持续关注并参与到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未来,他们期待看到更多红色文化与现代生活完美融合的场景,让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代代相传,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通讯员:周梦凡 陈琳)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