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村的诱惑 | 丹寨“90后”小伙,把韭菜根玩出“花”

回村的诱惑 | 丹寨“90后”小伙,把韭菜根玩出“花”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2-17 20:1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2025年1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提出大力培养乡村人才,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全面振兴,鼓励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全面振兴。即日起,黔东南微报开设《回村的诱惑》融媒体专栏,组织记者深入黔东南乡村一线,聚焦一群有想法、有勇气、有担当的年轻人,讲述他们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的生动故事。

陈章林,先后获得贵州省优秀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贵州省最美劳动者、贵州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丹寨县突出贡献人才等荣誉称号。

“陈章林就是被迷了心!”2016年,25岁的陈章林刚从贵州大学毕业,就业方向是——直接回小山村。

老师同学难以置信!“村里究竟有什么啊?非要回去?”

坐上回村的班车,看到山上开满的韭菜花,陈章林笑了!“村里有他魂牵梦萦的韭菜根!”

贵州省丹寨县龙泉镇马寨村,家家户户有种韭菜、吃韭菜根的习惯,这一口醇香的韭菜根是他每次离家最思念的乡愁乡味。陈章林常带到大学去请朋友同学品尝,大家都称赞:“别处真没见过!稀奇!好吃!”,这让陈章林嗅到了商机。

爽脆可口的韭菜根,不仅稀奇好吃,还是“药食同源”的食材。《医林纂要》有记载,韭根“大补命火,去瘀血,续筋骨,逐陈寒,疗损伤”,韭菜根温补的效用,正好能满足不少贪凉体寒的年轻人的养生需求。

2016年底,陈章林在银行办了20万元的创业贷款,接着修建厂房、买设备、建基地……开启了他的创业之路。

为更好地将韭菜根推向市场,陈章林创办了丹寨溪林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带领乡亲们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构建起丹寨特产韭菜根农产品“种植——深加工——市场销售”较为完整的产业发展链条,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不仅建立了韭菜根标准化加工厂房,公司还注册了“美人靠”牌韭菜根商标,并将韭菜根包装产品推向市场,主要供应饭店和地方特产专卖店,还远销省内外。

春天卖韭菜苗、夏天卖韭菜叶、秋天卖韭菜苔、冬天腌制韭菜根,陈章林带领当地村民一起种植韭菜,把韭菜全株的经济价值挖掘到极致。仅2023年,陈章林在丹寨发展种植韭菜根42亩,年产新鲜韭菜根7万斤,年加工韭菜根成品3万斤,实现年产值90万元,有效促进当地村民就业,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返乡创业的这些年,陈章林不断潜心开发适应市场的产品,努力学习电商销售知识,奔走于各地推广家乡特产和家乡文化,凭着一股年轻人不服输的干劲,不断实现自己的创业梦。

把韭菜全株吃个“透”还不够!这两年,陈章林敏锐捕捉市场需求,势必要把韭菜根玩出“花”,“韭菜根绝不只是一道佐餐的‘小菜’!”

2023年底,依托祖传的米酒酿酒技艺,陈章林将自家一楼建成了标准化米酒生产厂房,成立了丹寨县尤公呈酒厂。经过岁月的窖藏,色泽赤褐、口感醇厚、回甘悠长的韭菜根米酒应运而生。陈章林的韭菜根米酒一经推出,就在丹寨、凯里各景区的酒店、农家乐畅销。这给陈章林很大的鼓舞,2024年年底,已建成具备窖藏20吨米酒的酒窖。

这两年,慕名前来寻酒的客商朋友,又给他送来了新的产业灵感——韭菜根宴。为了招待客商朋友,好客的陈章林总免不了花番心思,于是韭菜根酸汤鱼、韭菜根炒斗鸡、韭菜根洋芋粑、韭菜根泡菜……一桌极具地方特色的韭菜根宴应运而生。2024年,陈章林将自家老房子二楼改造成私房菜馆,主推韭菜根宴。

马寨村离4A级景区丹寨万达小镇仅四五公里,村子青山绿水环绕,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私房菜菜品风味独特、蔬菜现摘现做……私房菜馆一经开业,结合酿韭菜根酒体验研学项目,来客络绎不绝。

一根韭菜,真在陈章林手里玩出了“花”,从韭菜根、韭菜根酒、韭菜根宴、到韭菜根乡村文旅体验研学,陈章林的韭菜根产业地图越做越广,真真印证了那句“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村支书陈绍海说:“章林回村带领大家一起种‘韭菜根’,村里不仅有了产业、有了企业、也有了游客,最可贵的是,有了一大批回乡创业的年轻人!”

被陈章林事迹鼓舞,常年在外打工的陈凯,回村开办起公司,要把山上的茶叶、蓝莓、中药材卖出去;00后大学生陈锡陆也毕业就返乡,拿起镜头,推广家乡的民俗活动;2023年,大学毕业的罗文有回村与陈章林一起开发韭菜根宴;还有不少年轻人,纷纷回乡开起了农家乐……

据不完全统计,近8年来,总人口仅有4000人的马寨村,回乡就业创业年轻人已超过50人。

韭菜全身都是宝,小山村也处处都是宝藏这些义无反顾回乡创业的年轻人们,将青春和奋斗的宝押在与家乡共同繁荣上,用实干论证“广阔天地农村,大有可为!”

农村人的一天,总是从鸡鸣忙到日落,为犒劳一整天的辛苦,他总爱邀请村里的年轻人小聚,在星垂四野的夜幕中,煮茶、品酒,弹琴、唱歌,畅谈……

每一年,小聚的人数都在壮大,看着围炉放歌的年轻人们,陈章林感慨道:“作为马寨村第一个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我很高兴,我不是唯一的一个!”(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编辑:中国日报社贵州记者站 杨军)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