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色的玉米棒在阳光下闪耀,散发着诱人的芬芳,农民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些丰收的喜悦,离不开甘肃农业大学玉米遗传改良与新品种选育团队的辛勤付出。他们选育出的最新品种“甘农213”荣获2023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为西北地区玉米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玉米种质资源是玉米育种的基础。”团队负责人彭云玲教授带领团队扎根西北,从2012年开始专注于玉米种质资源收集、抗逆遗传解析、基因发掘、种质创制和新品种选育工作。他们建立了甘肃省抗逆玉米种质资源库,引进和收集、创制玉米种质材料11000余份,为拓宽玉米种质资源保存数量、改良创新玉米育种材料及选育新品种、发展玉米种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针对西北干旱区玉米抗旱、耐密、宜机收品种缺乏的现状,团队开展了玉米抗旱、耐密、宜机收新品种研发工作,并建立了适用于耐密、宜机收种质田间鉴定和评价技术体系。为了加快新品种培育进度,团队成员每年都要进行南繁,在海南岛南部地区进行冬春季节种植,加速育种进程。
经过十多年的辛勤耕耘,团队成员克服了南繁工作环境恶劣、南北环境差异带来的挑战,最终培育出“甘农213”等多个玉米新品种。其中,“甘农213”比对照品种增产显著,并在新疆高密种植中取得了平均亩产1642Kg/亩的优异成绩,为西北地区玉米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团队不仅专注于科研,更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他们成立了河西地区玉米现代种业技术专家院,与企业合作创制种质材料1000份,选育新品种2个,并指导企业开展专利申报工作。同时,他们积极开展生物技术育种,加速新品种研发,助力企业快速发展。
甘肃农业大学玉米遗传改良与新品种选育团队秉承着“脚踏实地、甘心奉献”的精神,为西北地区玉米产业发展贡献着智慧与力量。他们用辛勤和汗水浇灌着希望的田野,用科技和创新助力乡村振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中国日报甘肃记者站 马静娜 尹晓军 张馨正 庄泽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