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佳燕:扎根越山村的“文化摆渡人”

夏佳燕:扎根越山村的“文化摆渡人”

来源:鲁网 2025-02-17 17:0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浙江萧山越山村的青石板路上,总能看到夏佳燕步履匆匆的身影。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坚韧,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乡村土地上,书写着新时代的“木兰故事”。“80后”的她是非遗唤醒的“宣讲主播”,是礼仪课堂的“文化使者”,是银龄学堂的“曲艺导师”,更是茶农口中的“小店掌柜”和“带货达人”。

非遗木作的“青春表达”:让老手艺活在当下

自从2015年“杭州木纳民俗艺术馆”申遗成功后,为了让木作“活”起来,夏佳燕策划了“非遗+直播”活动,镜头对准匠人布满老茧的双手,讲述每一道刻痕背后的故事。“老手艺不能只活在博物馆里!”镜头里,榫卯咬合、雕花复刻的细节被放大,她让千年木工技艺“活”在了指尖。同时,夏佳燕也组织起了“木工体验日”,场馆常年对广大市民和中小学生免费开放,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遛娃宝地”,吸引不少城市家庭参与,让木艺这一非遗文化的传承有了更为直观的呈现。

图为:夏佳燕团队获得萧山全民村播行动奖励(右二)

夏佳燕说:“萧山有着八千年的跨湖桥文化,我们馆内每一道木纹都是历史的年轮,我们要让老手艺成为乡村振兴的新齿轮。”杭州木纳民俗艺术馆成为了“萧山区首批非遗宣传展示基地”、“萧山区社会科学实践基地”、“萧山区首批非遗体验点和非遗工坊”,2024年共计接待各类社会成员30000人次以上。

茶叶滞销的“破局之道:资源整合拓宽销路

“茶叶滞销?我来当农户的‘云货架’!”

了解到村里茶叶滞销的情况,夏佳燕将自家店面改造为“越山茶烟驿站”,与20多户茶农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包圆了附近滞销农户的青叶收购。一方面,她凭借烟酒店多年积累的客源,与酒店、餐饮店、企业集团联系,为茶叶设计定制文创礼盒,销售给了酒店、餐饮店、企业集团。在线上,她更是带货能手,通过开展直播带货、社区团购,为越山茶打通销路,让茶农增收创富。

图为:萧山烟草和夏佳燕一起直播带货农产品

她还在自己的店内设置了一处“助农爱心角”,茶农可免费寄卖自产土蜂蜜、笋干,实现“一店多销”。她的茶叶烟酒店也逐渐成了“共富工坊”的金名片,和村民们抱团取暖,铺就致富路。

童蒙养正的“礼仪课堂”:笔墨种下文化种子

在夏佳燕的“童蒙学堂”里,孩子们手握毛笔,一边临摹《弟子规》字帖,一边学习传统礼仪。她将木作技艺融入书法教学:用榫卯结构拼装“文房四宝”木架,讲解“横平竖直”与“结构稳固”的相通之理;以竹刻刀在木板上雕出“仁”“礼”等汉字,让孩子触摸笔画的力道与韵味。

图为:夏佳燕为假期课堂的同学义务辅导

每逢节气,她组织“茶礼体验课”,教孩子们用古法点茶、奉茶,将“长幼有序”“敬天惜物”的理念融入生活。一位家长感叹:“孩子学了茶礼后,吃饭前会先给爷爷奶奶盛汤,变化太大了!”

银龄学堂的“曲艺导师”:增强社交乐享晚年

面对村里老人识字率低、文化生活匮乏的现状,夏佳燕另辟蹊径,将歌曲教学与扫盲结合。她借鉴1958年山区扫盲的“土办法”,把唱词抄写在纸上,逐字教老人认读。郑阿婆感慨笑道:“以前只会写名字,现在连孙子的作业也能看懂几句!”

银龄学堂的一曲《苹果香》,成为与时代接轨的桥梁,通过学习和上台表演,村里老人不仅充实了生活,还找到了新的乐趣和成就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平台。

夏佳燕说:“文化传承就像榫卯,找准接口,传统与现代便能严丝合缝;乡村振兴如同绍剧,唱腔一起,荒山也能变成戏台。”乡村振兴是一群人的接力赛,她就是那根火把,一起点燃越山村人共同的希望,她用多重身份诠释了新时代乡村女性的无限可能。(柳燕 马啸)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