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南的层峦叠翠间,镇巴民歌如一缕清泉,自巴山深处蜿蜒而出,浸润着千年时光的厚重与灵秀。这里“有民歌就有浓情,有民歌就有深义”,世代传唱的旋律里,既镌刻着“夏天蚊虫叮咬,冬天寒风刺骨”的沧桑记忆,又跃动着“脱下绣鞋上树摇”的诙谐生机。镇巴人以歌为言,将生活的悲欢、山水的神韵化作“深沉与婉转交织”的曲调,更在革命烽火中谱写出“十送红军”的赤诚篇章。从田间地头的即兴对唱,到非遗传承人的创新改编,镇巴民歌始终是“根根扎在心头上”的文化血脉,亦是“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时代强音。这方水土的智慧与热忱,在民歌的悠长回响中生生不息。
为了深入探寻镇巴民歌的魅力与传承之路,宝鸡文理学院下属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及教育学院镇巴民歌项目组成员走访镇巴文化馆、博物馆,采访镇巴民歌传人,深入了解镇巴民歌的传承与保护及其现状。
小组成员走访镇巴文化馆,采访文化馆的唐馆长。一走进镇巴文化馆,浓厚的文化氛围扑面而来,墙壁上挂满了与镇巴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图片,诉说这一段段动人的故事。唐馆长热情的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介绍了文化馆的基本情况,回答了我们对文化馆关于镇巴民歌传承与保护的问题。文化馆一方面积极开展民歌普查工作,深入乡村田野,收集整理那些散落民间的珍贵民歌资料,将镇巴民歌整理成册,打破之前口口相传的传播方式,使镇巴民歌能够更加广泛的传播。另一方面,文化馆大力培养民歌人才推进”民歌进校园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镇巴民歌。
当我们走进镇巴博物馆,属于博物馆特有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们感受到了镇巴地区文化的底蕴。在博物馆里我们看到镇巴民歌的发展历程。
在镇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一生的时间守护和传承着镇巴民歌,他们就是镇巴民歌的传承人。小组成员采访省级民歌传承人田洪涛老师和民歌爱好者康树兵老师,二位老师都热情的接待了我们。二位老师都提及他们从小都生活在民歌的氛围之中,父辈的熏陶使他们对镇巴民歌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他们对镇巴民歌有一股深情,这是对本地区文化的认同,是对以往生活的追忆。
但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镇巴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依然面临着一些挑战。馆长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乡村人口减少,民歌的传唱环境受到了一定影响。而且,现代音乐形式多样,流行音乐、网络歌曲等占据了大众的主要娱乐时间,镇巴民歌在传播上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加之民歌传承人主体的老化,民歌传播途径的缺失导致镇巴民歌逐渐被遗忘。
尽管面临着现代文化的冲击,但镇巴民歌依然在这片土地上发芽、生长。镇巴文化馆和众多传承人们正在用他们的热情与坚持,为镇巴民歌注入新的活力。通过文化馆的举办活动、社区的民歌比赛、学校的课堂教学等方式,镇巴民歌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大。
在未来的岁月里,镇巴民歌将继续在这片山水间回荡,承载着无数镇巴人民的希望与梦想,向世界讲述着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梁华)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