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宁夏中卫 舞龙舞狮展演让年味十足

文化中国行|宁夏中卫 舞龙舞狮展演让年味十足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2-13 09:5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2月11日至12日,“在宁夏・非遗过大年”中卫市2025年春节社火暨舞龙舞狮展演比赛,在中卫市多个场地热闹上演,为市民们带来了一场极具民俗风情的文化盛宴,在传统的喜庆氛围中欢度佳节。

来自中卫市的41支民间社火队伍的2094名社火队员齐聚市政广场,沿着巡演路线展开精彩角逐。沙坡头区各镇(乡)选派的特色社火队,以及中宁县、海原县各优秀社火代表队,纷纷拿出看家本领。现场,秧歌队欢快起舞,腰鼓队激情澎湃,还有特别邀请甘肃社火队伍前来交流表演。各队伍在保留传统民间社火表演形式的基础上,融入地域文化特色、行业特点与发展成果,生动展现了新时代的精神风貌。市民们围在街道两旁,目不转睛地观看表演,现场热闹非凡,充满了浓浓的年味。

社火展演以礼敬先贤的形式开场,群众心怀感恩,向为中卫境内的黄河安澜,水运兴旺,治水兴农,文化繁荣做出了卓越贡献的蒙恬、刁雍、郭守敬、黄恩锡四位先贤拱手作揖,全场共同祝愿祖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活动特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州太平鼓团队来卫演出。兰州太平鼓以其雄浑的气势、激昂的节奏和精湛的技艺闻名,被誉为“天下第一鼓”。当天14:00,太平鼓队以震撼人心的表演拉开活动序幕,鼓声激荡,气势磅礴,为新春佳节增添浓厚的喜庆氛,展现了西北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也为中卫市民带来了难得的文化体验。

各县(区)26支队伍30盘龙38只狮子共901人齐聚五馆一中心展演场地。千变万化蜿蜒曲折的龙身时而腾跃、时而流动、时而盘起,姿态百变的舞狮纵跳、打滚、扑跌,小舞龙舞狮更是萌态多样、憨态可掬,共同舞出了浓浓年味、舞出中华民族的精气神。舞龙者动作矫健,舞狮者技巧娴熟,他们的精彩表演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与欢呼声。

龙在中华文化中代表着权力、尊贵和好运。沙坡头区姚滩村的百年“老龙”远近闻名,一如既往作为今年舞龙舞狮的开场元老,这条老龙已经有近百年历史,村民把这条“老龙”视为吉祥、奋发、勇敢的象征,它传承着姚滩村村民不畏困难、勇于拼搏的韧劲。来自沙坡头区永康镇的两条50米龙长龙成为现场的焦点,足足用了100人才能舞动的50米长龙,在或紧或慢的锣鼓节奏中,出龙、戏水、戏珠、盘龙、绕旗、钻阵、跳门……灵活起舞,现场欢呼声、喝彩声此起彼伏。海原县曹氏武术舞狮队近年来经过不断探索与创新,逐渐将武术的演练融合到舞狮当中,表演手段以灵活多样和独特的艺术融为一体,展现活泼、幽默、敏捷的姿态。中卫市级舞龙非遗文化传承人何琪认为:“舞龙并不只是一项文艺展演,更是我们的国学文化。北方的舞龙和南方不同,南方讲究宏伟的场景,而北方的龙更短小,讲究姿势的利落、技艺的灵活。舞龙传承不能只是传承技术,更应该传播文化。”

此次活动各县(区)文旅部门以传统节日为契机、以文艺、民俗、非遗为载体,从精神风貌、演绎内容、曲目设置、文化内涵等方面对各乡镇社火展演进行创新升级,在保留传统特色节目舞龙舞狮、秧歌、民俗社火的基础上,聚焦传统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呈现、精神风貌展示、节日氛围营造等重点,编排了安塞腰鼓、幸福秧歌、少年武术、单鼓舞、黄羊钱鞭、非遗花棍舞、曹氏舞狮等一批节目质量上乘、文化属性拉满的展演节目。不仅为市民们带来了欢乐,丰富了节日文化生活,更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中国日报宁夏记者站 胡冬梅)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