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走进甘肃省定西市漳县武当乡远门村的蘑菇大棚,一朵朵蘑菇从菌包中俏皮地探出脑袋,宛如春日里竞相绽放的花朵,充满了盎然生机。灰白色的菌柄纤细而坚韧,稳稳地撑起伞状的菌盖,恰似一把把小巧精致的“小灰伞”,在大棚的微光下,散发着独特的魅力,长势十分喜人。
近年来,漳县利用其生态优势和资源,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探索生态与产业融合的新路径。蘑菇产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得到大力培育和发展。其中菌菜产业是促进增收、乡村振兴和经济转型的主导产业。至今全县有9个食用菌基地,占地866亩,年生产能力1213万棒,总产值18.7亿元,正向标准化和高端化发展。
(漳县武当乡蘑菇种植基地)
武当乡远门贵荣蘑菇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贵荣自豪地表示,合作社拥有4个大棚,去年生产了4万棒菌棒,年产量达10万斤。每公斤蘑菇售价约8元,年收益超过40万元。
(武当乡远门贵荣蘑菇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的蘑菇)
蘑菇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鼓起了漳县农民的“钱袋子”,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随着蘑菇产业的持续壮大,相信漳县的乡村振兴之路将会越走越宽广,农民的幸福生活也将会越来越美好。
(中国日报甘肃记者站 马静娜 摄影 李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