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寒假期间,福建师范大学“锈迹新章”实践队赴三明市三元区,开展为期两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调研与访谈,准确把握三明市小三线军工遗址及文化保护利用现状,探索以红色基因助推“三线精神”传承发展的新路径。
交流访谈凝智慧
1月22日上午,实践队在完成前期资料收集的基础上,联系三元区社科联邓林帅,通过访谈获悉三元区在小三线企业历史资料收集整理方面的初步成果及成效。据邓林帅介绍,去年出版的《时代三明》“三元往事”专刊填补了三明市区关于小三线建设专题文献整理的空白,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实践队希望能够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与青年担当,深入探寻这些珍贵历史背后的动人故事,为传承和弘扬三线精神注入新的活力。
探寻三线忆往昔
22日下午,实践队前往三明市政协办公楼,围绕市政协关于加强小三线军工企业遗址保护与利用的专题调研工作,与三明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庄健曦进行座谈交流。庄主任系统阐述了国家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与战略意义,并将调研过程中了解到的片段故事与实践队成员进行分享。通过深入访谈,实践队成员不仅了解到部分军工企业转型改制与关停并转背后的故事,对三线建设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奉献精神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访谈结束后,在庄主任陪同下,实践队前往双园新村寻访曾参与三线建设的蔡老先生。遗憾的是老先生已迁居厦门多年,此次未能如愿拜访。这一经历更让实践队意识到加快口述史料采集的迫切性——须尽快联系曾经的三线建设者们,才能更好地保存珍贵的“小三线”记忆。
工业文旅焕新生
1月23日上午,在馆员黄佳彤的带领下,实践队参观了三明1958工业记忆馆。期间,实践队成员偶遇从上海专程前来记忆馆参观的游客,一行人对馆内丰富的图文影像、老旧物件以及全息投影等展陈内容给予一致好评。在与馆员的交谈中,实践队认识到,工业文旅项目的开发不仅需要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作为支撑,更需统筹考虑市场需求、建设成本以及后期效益等多重因素;只有设法让“红色+工业+文旅”三者实现有机融合,方能助力小三线工业遗址真正地“活起来”,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沪明情深共奋进
23日下午,实践队前往三元区富兴堡街道东霞社区,为从上海来支援三明小三线建设者的后代韩老先生拍摄儿时玩耍、居住过的地方,寻找珍贵的童年回忆。曾经的职工家属房如今已搬进了新住户,但透过外墙褪色的楼栋标记和极具时代特色的建筑风格,仍能依稀窥见当年的热闹景象,感受那个时代的独特氛围。
据历史资料记载,小三线建设时期,上海为三明输送了大量机械设备、技术资料和资金支持,更有无数职工从上海来到三明,为三明的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今,沪明合作持续深化,两地在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展开广泛合作。
在前一天的行程中,实践队也曾前往三元区沪明情文化街区,参观文化长廊、三明纺织厂遗址、“沪明记忆”展馆等场所。街区内“昔日工厂变学校,厂区变街区,车间变楼房”,随处可见沪明合作的历史痕迹。这些珍贵回忆和历史遗存,将继续激励着两地人民携手共进,共创美好未来。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深入了解了三明市小三线建设的历史脉络、军工企业发展现状以及有关史料编辑整理工作的进展。实践队成员表示,将充分发挥人文学科优势,以地方特色发展为根基,在推进三明市小三线军工遗址和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勇担时代赋予的使命,用青春的笔触书写三线精神的新篇章,为传承红色基因、推动地方红色文化繁荣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实践感悟
202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翁忆宁:历史是过去的回响,更是当下和未来的溯源。在这次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当年的职工们响应国家号召,义无反顾来到三明,为祖国奉献青春,更加读懂了“三线精神”的内涵。对于当代青年而言,“三线精神”就像一座熠熠生辉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它值得我们用心铭记,用热血传承,我们希望这精神的火炬,能够在时代的浪潮中永不熄灭,照亮一代又一代人为梦想拼搏的征程。(通讯员 福建师范大学 阮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