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的长河中,每一位即将退休的老员工都是企业宝贵的财富。他们不仅承载着企业的历史记忆,更是企业精神与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在云南中烟红塔集团昭通卷烟厂,资深技术专家、高级人力管理师凌征国以其深厚的专业功底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生动诠释了“匠心传承,薪火相继”的深刻内涵。
从青丝到白发,见证企业成长
凌征国,一位在昭通卷烟厂工作了近40年的老员工,从青丝到白发,他见证了企业发展壮大的历程。“这里的一草一木,我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凌征国深情地说道。在技术领域,他是公认的“活字典”,无论是复杂的设备维修,还是前沿的技术革新,凌征国总能凭借其精湛的技艺和敏锐的洞察力迎刃而解。
上世纪80年代,工厂引进了西德虹霓公司的制丝生产线。面对全新的进口设备,他每天早早就来到安装调试现场。“小李啊,那时候我就像个小学生,天天抱着那本厚厚的英文操作说明书啃,还得跟在外国专家屁股后面跑,不停问、不停记,消化不了的问题就用红笔标注好,晚上回家再去查阅资料。”凌征国笑着对身旁的年轻工程师小李说。小李敬佩地点点头:“凌师傅,您那时候真是辛苦了,换成我,可能早就放弃了。”
那时候的国产电工工具不太好用,在和进口设备“硬刚”中败下阵来,一把小小螺丝刀竟成为设备安装的一道“拦路虎”。为了能有一件称手的工具,他自己动手,一点一滴打磨螺丝刀,把工具打磨得顺心顺手。在把进口设备的技术难题打败的同时,也把自己打磨成了名副其实的工匠。
此后,他从技术型人才转行到管理型人才,从工程师跨越到高级人力管理师,发表了大大小小文章上百篇,多篇论文在重要期刊获奖。
匠心传承经典,使命勇担在肩
然而,面对即将展开的退休生涯,凌征国内心深处藏着一丝难以释怀的情感:多年积累的经验与技术,若不能传递给年轻一代,那将遗憾终身。于是,他主动向办公室提出,希望能在退休前启动一项“匠心传承计划”。
“我想把我这几十年来的经验,都毫无保留地传给年轻人。”凌征国坚定地说。这一计划得到了办公室的高度重视和鼎力支持,迅速组建了由凌征国领衔,多位中青年技术骨干参与的传承小组,并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施和实战平台,为传承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凌征国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培训课程,内容涵盖基础理论、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策略及创新思维等多个方面。他深知,只有让每位学员都全面、深入地掌握经验和技术,才能真正实现匠心的传承。
“凌师傅,您真的是我们的榜样!”办公室青年小张激动地说,“能跟着您学习,是我们最开心的事情。”
技艺倾囊相授,成绩斐然可观
在传授技艺的过程中,凌征国总是耐心细致。“小陈啊,你别看这些报表简单,要确保它不出错就得用心……”他一边打开报表,一边详细地解释着。小陈认真听着,不时点头表示理解。“凌师傅,您真是厉害,还能编这些小程序!”小张佩服地说。凌征国笑了笑:“这都是多年积累的经验,你们只要肯学,也能做到。”
经过数年的努力,参与“匠心传承计划”的年轻员工展现出了显著的进步。在传授技艺的同时,凌征国更加注重对年轻员工职业态度的培养。“要干一行、专一行、爱一行,不要受名利的干扰,半途而废。”这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年轻人:“面对挑战,要有耐心和恒心;对待工作,要严谨认真;对待同事,要团结协作。”
在他的影响下,年轻一代不仅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如何在工作中保持一颗匠心,如何在团队中发挥个人价值。
2024年,办公室青年党员制作的微党课《精准掌握各环节“火候”,让组织生活会更具“味道”》获红塔集团优秀党课评选二等奖;创作的新媒体共创作品《用“新”守护好质量生命线》在云南中烟2季度重点选题策划活动上作为典型进行分享交流;撰写的政研论文《烟草企业青年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获工厂二等奖;参与的“学纪法 守规矩”廉政微党课竞赛获得工厂一等奖……这些成绩不仅证明了传承计划的有效性,更彰显了老一辈工匠精神的强大生命力。
“看到你们取得这样的成绩,我真的很高兴。这说明我的努力没有白费。”凌征国看着这些年轻人,眼中闪烁着欣慰的光芒。
匠心传承,薪火相继。凌征国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一理念,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图片由程慧 陈耀恒授权发布)